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普遍认为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母语干扰,学习者的母语干扰对其外语学习具有阻碍作用。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差别很大。然而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差异重视不够,因而在学习者的作文和翻译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中式英语”的现象。学习者在写作时往往先用汉语打腹稿,或列出中文提纲,再把汉语一句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在翻译实践中,有些学习者过于拘泥原文字句,译文生硬晦涩,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能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回顾中国英语教学的发展,期间对“中式英语”的研究仅散见于各种期刊;对其具体表现形式及成因更缺乏系统性研究。基于这种状况,本文试图对“中式英语”的总体成因及各种具体成因和表现形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有学者认为“中式英语”是不可避免的,是中国人学习英语、使用英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渡期;但作者认为“中式英语”是影响学习者写作及译文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二语学习中最需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总体上认清“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成因。本文作者认为“中式英语”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母语干扰,英汉文化的不同及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即对英汉两种语言,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的思维模式的对比分析,以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文及翻译实践中的大量“中式英语”为例,分析了“中式英语”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并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减少和避免这种现象。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中式英语”的历史,介绍了它的主要特点及与“中国英语”的区别。指出“中式英语”是学习者在用英语写作及汉译英过程中,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规则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文化背景的干扰而写出或译出的不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的英语;而中国英语是表达中国社会文化特有事物,属于规范英语,是可以被英语国家人们接受的。第二部分通过对二语习得中相关理论的阐述,从总体上指出“中式英语”现象的三大成因,即母语干扰,英汉文化的不同及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第三、四部分通过大量例证分析了由于母语干扰,文化及思维模式不同所导致的“中式英语”的各种表现形式。第五部分针对其成因与表现形式提出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方面,以期减少和避免“中式英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