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现代纪行文中的南京形象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quan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当时的朝鲜政府与其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朝鲜自此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沦陷。朝鲜人失去了祖国,成了亡国奴。由于日本残酷的殖民统治,很多韩国人为了谋求生计,或者为了民族复兴和国家独立,大批来到中国。最初他们大部分流亡到与朝鲜半岛最近的中国东北地区,间岛地区最为集中。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在此前后,韩国人逐步向关内地区迁移,特别是上海、南京等城市。南京北连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交通便利,距离上海仅300公里,经济地位和地理位置都非常重要。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使其再次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在20世纪30年代,韩国的独立运动力量受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曾一度在南京活跃。1932年到1937年间南京成为韩国的爱国志士进行独立运动的中心。1937年,在日本侵略者的攻击下,南京沦陷。参加独立运动的韩人开始离开南京,而亲日韩人大举涌入南京。在1910年到1945年这个时期,来到南京的韩人中除了独立运动家之外,还包括很多韩国文人和作家,其中有文一平、吕运亨、全武吉、金成柱、朱耀翰、李翼焕等,他们留下了很多以南京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从目前找的资料来看,韩国的《开辟》、《新人文学》、《三千里》、《别乾坤》、《新家庭》、《野谈》、《月刊每申》、《春秋》等杂志上均刊登过与南京有关的纪行类作品。据统计,约有30篇。本论文首先从韩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和南京自身方面分析韩国知识分子来南京的原因,探求他们写作南京纪行文的背景。其次,从城市发展程度、怀旧情绪、政治"新都,,、伤痛之城四个角度来分析南京的城市形象。另外,不少纪行文中描述了在南京的中国人和韩国人,本文还将对这些人物形象加以分析,这有助于全面了解当时韩国知识分子眼中的南京。本论文以先行研究为基础,以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理论为研究方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1920~1945年在韩国杂志上刊登的南京纪行文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形象和人物形象两方面对韩国现代知识分子眼中的南京形象进行深入地考察分析,以求对那个时期南京的城市风格、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政治状况以及南京人民的精神面貌有个详细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的南京提供宝贵资料。另外,在南京留学或居住的韩国知识分子也是南京韩人的一部分,研究他们留下的纪行文,可以更深层次地体会他们面对南京时的所感所思所想,从而为研究南京韩人提供依据,他们留下的南京纪行文也是中韩文学交流的重要见证。
其他文献
在当今这个商品经济扩大化和市场竞争出现白热化的时代,广告越来越重要,企业需要它来向消费者推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而消费者也需要通过它了解和选择他们所需的产品。本文以亚里
本文在维索尔伦的顺应性理论框架下,采用文献分析研究和举例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罗伯茨《三国演义》译本的艺术性。本文认为:译文中的顺应性是译者在充分考虑各种主观因素
石黑一雄是当代最著名的日裔英国作家之一,曾四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并于1989年凭借《长日留痕》获得布克奖。他与拉什迪和奈保尔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另于2008年被《时代
近年来,搭配研究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搭配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对教学有指导意义的建议。语料库来源于大量真实可靠的语言
传统翻译理论视翻译为语际间的转换,强调以原作为中心,力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对原作做出不仅仅限于字符转化,还有内容和形式的改变,以达到更好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中国文化与各国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中国素以农业文明著称,故古代农家所总结的农业技术和所持的农业及农学思想自然就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文对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的后现代传记特征进行了研究。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是美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和犹太性。发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