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保守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无明显压缩椎体骨折的效果对照。方法:选择2013年5—2015月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无明显压缩椎体骨折64例临床资料,其中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34例,男性13例,女性21例,年龄在55岁—89岁之间,平均74.8岁;行保守治疗30例,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在58岁—87岁之间,平均年龄76.4岁。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后定期复查和随访,了解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经保守治疗的患者,严格按照治疗原则进行,随时掌握病情发展及变化,出院后也积极随访和定期复查。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后凸角(Cobb角)、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差别,同时比较下地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别,以便评估哪种治疗方法更为有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保守治疗组平均为:治疗前(8.73±2.40)分,治疗后1周(7.48±1.90)分,治疗后1月(3.94±1.80)分,治疗后3月(2.45±1.30)分,治疗后6月(0.88±0.45)分;手术组平均为:术前(8.58±1.80)分,术后1周(2.46±1.50)分,术后1月(2.14±1.40)分,术后3月(1.08±1.20)分,术后6月(0.79±0.25)分,椎体后凸角(即Cobb角),保守治疗组平均为:治疗前35.7°±7.80°,治疗后1周31.2°±6.80°,治疗后1月28.5°±4.70°,治疗后3月25.7°±3.80°,治疗后6月21.7°±1.80°;手术组平均为:术前34.9°±7.40°,术后1周23.6°±5.70°,术后1月22.3°±5.20°,术后3月21.8°±4.30°,术后6月21.3°±1.70°,功能障碍指数ODI保守治疗组平均为:治疗前(80.3±12.7)%,治疗后1周(72.6±10.8)%,治疗后1月(58.3±13.6)%,治疗后3月(45.2±11.3)%,治疗后6月(31.8±9.7)%,手术组平均为:术前(79.6±12.3)%,术后1周(35.2±12.9)%,术后1月(34.3±10.9)%,术后3月(32.5±8.9)%,术后6月(30.9±10.4)%,治疗前的保守组与手术组经过统计学检验后,发现P>0.05,表示二组在治疗前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后凸角(即Cobb角)、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保守组与治疗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1周、1月、3月时,保守组与手术组经过统计学检验分析后,P<0.05,表示二组在治疗后1周、1月、3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后凸角(即Cobb角)、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手术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1月、3月时,这三项指标减小较保守组明显。治疗后6月时,保守组与手术组经过统计学检验分析后,P>0.05,表示二组在治疗后6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后凸角(即Cobb角)、功能障碍指数(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6月两种治疗方案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无明显差异。提示手术组能在短时间内明显减小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后凸角(即Cobb角)、功能障碍指数(ODI)。保守治疗组在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为(15.40±5.70)天,住院时间平均为(21.80±4.50)天,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2例,褥疮1例。手术治疗组在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为(2.30±1.10)天,住院平均时间为(7.49±2.50)天,出现并发症3例,均为骨水泥渗漏,但没有神经症状,也没有肺栓塞及其他并发症。手术组在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较保守治疗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患者,保守治疗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远期效果都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临床效果确切、肯定。保守治疗虽然是一种无创治疗,但短期效果不佳,疼痛剧烈,治疗周期较长,且长期卧床,易引起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下床活动时间晚,住院时间长,给患者及家属造成巨大精神和经济负担。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一种具有止痛效果确切、迅速、操作相对较简单的治疗方法,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且在椎体高度恢复,下地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方面优于保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