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人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圣”的观念起源很早,与远古时期的巫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其时的“圣”只是巫的一个能力特征,含有听觉敏锐,聪明智慧的意思。西周时,中国早期文化出现由神本向人本的转化,“圣”也随之转化为一种理想的人格形式。为确立圣人的主体地位和阐明圣人的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圣化运动”。经过“圣化运动”,圣人观深入人心,它不仅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而且成为能对政治、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的概念,内涵更为丰富。秦汉时期的圣人观对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社会风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秦汉圣人观在与政治的互动中,经历了由探索到定型的过程。先秦时期形成的圣人崇拜等为政治所利用,成为统治阶级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的依据。在对圣人观的选择中,儒家圣人观适时地调整自己,吸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成分,最终取得优势。孔子成为公认的圣人,经学被运用于政治,尤其是以“春秋决狱”为代表的经学法律化最为典型。在圣人观的影响下,道德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等趋势明显强化。在思想文化上,秦汉圣人观在综合先秦圣人观的基础上产生了儒化甚至神化的趋向。经学几成两汉学术之全部,圣化畸形发展所产生的谶纬神学昙花一现。圣人观还影响了秦汉时期的社会面貌,使文化事业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精神风貌上具有远大理想、积极进取、追求独立人格等趋向;使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重道德,重家庭伦理,但也造成奢侈成风,愚昧迷信等不良风气。秦汉时期的圣人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秦汉时期的圣人观在总结先秦各种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了圣人观的基本面貌,使圣人观趋于定型。秦汉以后的圣人观在重视道德、伦理,积极影响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品质,以及产生这样那样的弊端而遭到学者的批判等方面都在秦汉时期已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