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话语表达方式一直受到了不少领域学者的关注。哲学、叙事学、语言学和文体学等对此都有所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具体来说,哲学着重探究话语表达方式的普遍性质;叙事学重视话语表达方式在语境中的作用,包括叙述主体与人物主体之间的关系及由此体现出的叙述距离;语言学家关注话语表达方式的句法结构、语用功能以及语言表征背后的认知运作过程等。文体学家对话语表达方式的研究由来已久,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注重话语表达方式的语言特征,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话语表达方式的选择来取得一定的文体效果。有关小说中直接引语的作用,研究大多仅限于个别例子,较缺乏通篇考察,较少关注直接引语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
通常,直接引语包括转述话语和被转述话语两部分。本文主要依据被转述话语来识别直接引语。直接引语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再现真实场景中人物可能会说的话:(a)表述命题内容的语词和结构;(b)命题内容;(c)言语行为价值。
本文尝试对意识流小说中直接引语的作用进行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1)意识流小说中直接引语的基本类型有哪些?2)不同类型的直接引语在小说中是如何分布的?分别出现在怎样的语境中?3)直接引语以何种方式参与人物塑造?
研究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一方面,认知语言学家与意识流小说家都十分重视主观因素在再现现实中的作用。意识流小说家关注人物内心真实,不仅描写现实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更着力还原个体经历的内在心理过程;认知语言学家强调概念化主体的认知能力和主观识解在再现客观世界中起的作用。另一方面,意识流小说家声称不着痕迹地描摹视角的随意切换,形成看似不连贯和碎片化的语篇,给习惯直线型叙事结构和相对清晰的情节脉络的读者造成阅读困难,但是,话语表达方式,作为作家主观建构的语言结构的一部分,必然为读者对语篇的解读提供语言线索。在这个意义上,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语篇的创作和理解之间搭建了桥梁。
具体来说,研究主要运用以话语场景为基础的认知构建模式。场景(ground)主要包括言语事件、参与者(说者和听者,包括他们的共享知识)、以及直接环境(尤其是时间和地点)。在叙事语篇中,通常叙事者构成默认场景的中心,人物的体验情景构成替代场景(surrogate ground)。在直接引语中,转述话语场景和被转述话语场景分别对应默认场景和替代场景。话语场景中,人物、认知水平/情感因素、时间、地点等不同参数的组合,会形成两种场景间不同的互动模式、形成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取得不同的文体效果。
本文选取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为例进行研究。这部小说体现出精妙高超的意识流手法,是伍尔夫最富盛誉的作品。除了大量思想、情感和感觉的描写,直接引语在整部小说中占到相当高的比例,体现为多种表现形式,出现在多种语境中,为人物塑造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上,本文建构了直接引语的分析模式,包括小说中直接引语的性质、结构、功能以及分类。分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区分直接引语的不同类型。按直接引语被转述语的形式,即句法结构的完整程度来说,有完整直接引语(CDS)和部分直接引语(PDS)两种;按被转述语与人物意识的关系,即是否当前场景来说,有当前场景的直接引语(IDS)和置换场景的直接引语(DDS)两类。置换场景的直接引语又出现在回忆和假想两类场景。每种直接引语类型还可划分出更多子类型。接下来,分析不同类型的直接引语在不同人物间的分布情况,比如不同人物的直接引语与其他话语表达方式的组合情况、被自己或他人回忆和假想的情况等,对他们的性格特征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获得一个初步的认识。最后,对人物的全部直接引语在小说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细致分析,并分别归纳出他们的直接引语总体特征,从而对直接引语对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刻画的作用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直接引语表现人物在文本世界中可能会说的话,其话题、语词和句式以及语气的选择无一不是作者突显人物个性的手段。人物直接引语与其余引语表达方式的并置,不仅强调说者对直接引语传达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或直接引语在听者的心理表征中占据突显地位,还间接构成视角的语言表征。
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读者更好理解直接引语的形式和功能,尤其是对《到灯塔去》中直接引语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获得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此外,本文对直接引语的研究模式可应用于同类研究中,为研究直接引语人物塑造的作用开拓新的思路,对文学教学也有指导意义,形成相应的阅读策略,提高对意识流语篇或其他叙事语篇的赏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