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孔是人类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携带着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等稳定的社会信息,也能传递情绪状态、行为意图等可变性信息。面孔再认作为一项基本的生存能力,对人际互动和群际交往至关重要。以往关于内群体偏爱现象的研究关注的是个体对内群体成员行为、态度、印象和资源等方面的欣赏和赞扬,而很少关注记忆等高级认知活动的偏差。
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民族面孔的再认和识别成绩好于对不熟悉的异族面孔。研究者主要从知觉经验和社会认知两大假说来解释该现象。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面孔记忆能力的差异既能验证已有的理论假设,又能对认知能力的跨文化研究提供实证支持。本研究以社会认知假说为立足点,选取了表情和加工方式两个影响本族效应的因素,探讨在知觉经验一致的条件下,个体对内群体面孔记忆的偏爱现象。
研究一,采用最小群体范式的方法,验证了单纯的内/外群体划分,就能产生类本族效应的内群体面孔记忆偏爱现象。数据分析发现,实验组被试对伪实验分组的内群体面孔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外群体面孔,控制组被试对蓝色和红色背景上的面孔再认成绩差异不显著。
研究二,采用文理科学生的内外群体划分,结合本族效应中愤怒表情增强了对外种族面孔记忆的研究结果,从表情反应判断和记忆指标两方面,考察愤怒、愉快表情对内群体面孔记忆偏爱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反应时间上,不存在群内表情识别偏爱,但所有被试都对愉快表情有反应偏好;在记忆指标上,个体对内群体表情面孔的偏爱效应边缘显著,表情能提高对内/外群体面孔的记忆效果,所有被试都表现出对愤怒表情的记忆偏好。
研究三,采用符合面孔效应研究范式,对按文理划分的内外群体成员,以正确率为因变量,来考察被试对不同群体整体和部分加工方式的差异。结果表明,被试对文理划分的内外群体加工方式差异不显著,对材料性别划分的内外群体加工方式差异显著,对外群体表现出复合面孔效应,而对内群体在对齐和错位条件下的再任正确率差异不显著。说明了加工方式更多受知觉经验而非人为分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