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蚯蚓作为一种大型土壤动物,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性质影响土壤氮素的转化和循环。此外,蚯蚓在土壤中自身的新陈代谢活动,包括排泄和分泌多种形态的含氮物质,直接影响土壤中氮素的含量与有效性。关于蚯蚓活动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以往主要是采用直接测定蚯蚓活动后土壤中矿质氮含量变化的方法进行评价,该方法难以将蚯蚓体分泌排泄的氮与土壤氮加以区分,因此不能客观地反映蚯蚓活动对土壤氮素矿化的直接影响。为此,我们利用室内培养试验,通过15N示踪物标记蚯蚓,定量评估了蚯蚓排泄分泌的氮对土壤氮的贡献,并探讨了蚯蚓作用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活性的变化。 培养实验共设8个处理:(1)潮土不接种蚯蚓、不施用秸秆(对照,CS);(2)潮土接种蚯蚓、不施用秸秆(单接种蚯蚓,CE);(3)潮土施用秸秆,不接种蚯蚓(单施秸秆,CO);(4)潮土接种蚯蚓、施用秸秆(蚯蚓+秸秆,COE);(5)红壤不接种蚯蚓、不施用秸秆(对照,RS);(6)红壤接种蚯蚓、不施用秸秆(单接种蚯蚓,RE);(7)红壤施用秸秆、不接种蚯蚓(单施秸秆,RO);(8)红壤接种蚯蚓、施用秸秆(蚯蚓+秸秆,ROE)。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供试蚯蚓为威廉环毛蚓,作物秸秆为腐熟的玉米。采用15N标记秸秆饲喂法获得15N标记蚯蚓。盆钵在室内恒温(20℃)条件下避光培养,定期(培养后第6、12、18、24、30天)破坏性采样,测定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呼吸强度等项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蚯蚓活动对土壤氮素矿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两种供试土壤中,接种蚯蚓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的铵态氮含量(p<0.05),但是增高幅度的大小因培养时间、土壤处理、土壤种类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在潮土中,无论施用秸秆与否,接种蚯蚓均可以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并且在培养30d时达到显著水平;而在红壤中,只接种蚯蚓时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施用秸秆后,蚯蚓对红壤硝态氮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整个培养期中,潮土和红壤接种蚯蚓后,土壤的矿质氮含量均较同期相应对照处理显著提高,并且在时间(T)、秸秆(O)、蚯蚓(E)和土壤(S)4因子中,蚯蚓因子(E)对矿质氮的贡献率最大。无论在潮土还是红壤中,接种蚯蚓可以显著提高(p<0.05)土壤氮素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速率。 2.根据15N示踪法获得的结果,计算了培养期中蚯蚓体排泄分泌的铵态氮、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