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水产养殖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投资大、成本高是制约循环水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提高养殖密度,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单位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为循环水养殖的发展提供助力。了解和掌握不同养殖密度下大菱鲆生长、生理差异以及系统水质的变化情况,不仅可以为合理的提高养殖密度提供参考依据,而且还可以为循环水高密度养殖大菱鲆的日常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为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成本核算提供重要依据。本文研究了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大菱鲆在不同养殖密度下的生长以及生理变化特性及其对系统水质的影响。实验设置初始均重为580.9±44.65g的大菱鲆成鱼放养于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分成低密度A组14.30kg/m2、中密度B组20.49kg/m2、高密度C组31.32kg/m2三个不同养殖密度,进行了为期120天的养殖实验,试验期间对系统各项水质指标以及大菱鲆的各项生长以及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并对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不同密度养殖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实验结果如下:实验结束时各实验组成活率均在95%以上;各组养殖密度分别达到30.09kg/m2、41.30kg/m2、60.07kg/m2;养殖密度对大菱鲆成鱼增重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验前期;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各实验组大菱鲆的体重差异度出现显著变化(P <0.01),说明高养殖密度会造成养殖个体之间相互胁迫,从而导致体重差异增大;大菱鲆各密度组的饵料系数分别为0.73、0.75、0.82,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饵料系数与养殖密度呈正相关;实验开始前期高密度组大菱鲆溶菌酶水平升高,20天之后血液溶菌酶水平逐渐降低,40天之后显著低于低密度组,说明本实验条件下高密度养殖对大菱鲆非特异性免疫有着显著的影响;低密度组只在实验前期皮质醇水平升高明显,高密度组则持续升高,最终高密度组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说明本实验条件下大菱鲆高密度组由密度养殖引起的慢性胁迫程度更高;但是试验期间各密度组生长激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总体上各组生长激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说明生长激素的变化不仅受到养殖密度的影响还与养殖环境中的温度、溶氧等其它因素有关。试验期间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运行稳定,各组总氨氮(TAN)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总氨氮(TAN)浓度升高。各组亚硝酸氮(N02--N)和COD浓度的变化情况与总氨氮(TAN)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均是高密度组显著高于其它两组,但高密度组各项水质指标均未超过渔业水质标准所规定的浓度,符合大菱鲆生长需求。试验期间各组进水口细菌弧菌数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平均处理率基本都在99%以上,说明系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运行稳定;在实验后期虽然高密度组进出水口细菌有增加趋势,及时进行药浴防治,并没有造成形成大规模病害。本文还对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不同养殖密度利润率进行了对比。高密度组利润率分别比中密度和低密度组高9%、10%。本论文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大菱鲆成鱼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生长、生理以及水质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不同养殖密度下的利润率,旨在为大菱鲆成鱼工厂化养殖最佳密度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