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民族地区高新区ˇ的设立既是中国实现产业转型和技术提升的全局战略考量,同时也为民族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赶超和经济趋同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从民族地区高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发展来看,高新区在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新区是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和资本集聚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地区高新产业产值和就业创造的主要来源从民族地区高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高新区的比较来看,两者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趋同态势,这表明民族地区高新区的确通过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引导和塑造,完善了本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来源,并为区际经济差异的缩减提供了正向助力民族地区高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虽然发展速度体现了后发优势,但区际区内的总量差异和结构差异还较为明显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新区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需要理清两个问题:1ˇ民族地区高新区的初始设立并非市场导引,而是行政指向,在市场潜力和禀赋结构尚未形成有效市场预期的背景下,如何界定民族地区高新区建设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ˇ民族地区高新区的现有形成和成长模式所导致的发展绩效如何,该如何更合理的修正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的现有政策?为此,理论分析层面需要对民族地区高新区的发展绩效进行效率测度,并通过横纵向的比较分析进行结果判定基于该目的,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回顾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历程;二是测度并分析民族地区高新区的发展效率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回顾的主要思路为:首先回顾民族地区高新区设立的政策沿革,然后对民族地区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动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并从产业演化的角度对民族地区高新区产业发展历程进行判定,最后对民族地区高新区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动态演化进行量化分析高新区发展效率分析的主要思路为:首先对民族地区科技投入效率进行判定,从而识别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的个体技术差异和背景因素差异,为后续高新区效率差异比较剥离技术背景的固定差异;其次利用两阶段数据包络模型对民族地区高新区投入产出效率进行量化测度;最后通过区际区内的效率差异分析,识别了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提供逻辑前提本文的具体研究框架分为八章第一章是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论文框架及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是国内外高新区理论研究进展,对本文涉及的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理论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方法产业极等理论和文献进行阐述,并对相关文献做出评述;第三章是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从民族地区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产业分布状况演化路径和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民族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演化阶段进行了判断和解读;第四章是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实证研究,在构建两阶段网络DEA的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族地区科技投入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了科技投入各阶段的有效性,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第五章是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运用DEA方法的两个基本模型CCR和BCC模型,构建6种不同的投入产出模型对民族地区高新区进行了效率评价,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新区改善投入产出效率的政策建议和实现路径;第六章是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案例分析—以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在对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研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情况产业方向选择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民族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等;第七章是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政策建议,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为民族地区高新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第八章是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概括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政策启示研究不足和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为:第一,民族地区高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且增速快于全国整体水平,民族地区高新区能够有效发挥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在经济总量和结构上实现追赶但民族地区高新区的总体实力还较为薄弱,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依然较大,未来民族地区高新区需要在客观分析投入产出效率的基础上,结合禀赋优势实现高新技术领域的赶超发展第二,由于离技术前沿较远,民族地区高新区在技术水平上尚以技术模仿和技术二次开发为主,园区内高学历高职称从业人员比重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和人均科技活动内部经费支出也较低民族地区高新区在产业选择上,还主要以本地自然资源禀赋和外来产业承接为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还没有形成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有效集聚第三,民族地区高新区可以通过就业和产值创造直接影响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也可以通过知识溢出企业衍生等间接方式对本地经济产生正向影响民族地区高新区就业工业产值和总产值等指标占本地经济比重较大且呈递增态势在民族地区进行高新区建设,能够通过政策性引导,塑造地区经济增长极,实现要素集聚,提升生产效率第四,民族地区高新区产业结构的演化路径为不稳定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存的主导产业结构-逐步演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但由于历史发展积累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民族地区各高新区的主导产业选择差别较大,并且民族各地区高新区的产业结构演化与转化的进程也不同,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政策时,除了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共性制定相应统一政策,还需要针对民族地区各高新区的客观差异,制定更具适应性的相关政策第五,两阶段网络DEA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民族地区高新区的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显著的区际差异,昌吉高新区柳州高新区宁夏高新区昆明高新区的科技投入效率在民族地区中位于第一梯队;包头稀土高新区贵阳高新区和青海高新区位于第二梯队;乌鲁木齐高新区南宁高新区和桂林高新区效率最低要提高民族地区高新区投入产出效率,首先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工业投资质量要完善投资持续增长机制使资金投向具有区域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要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坚持全面培育与重点扶持相结合,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大力发展和引进科技型企业第六,案例研究显示,南宁高新区对南宁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作用日益凸显,园区内产业结构有效体现了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但南宁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产业内企业集群关联度不够,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和技术关联不足,尚存在重招商,轻培育的现象并且产业选择导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但未能根据本地禀赋优势和区位状况在新兴产业中体现本地导向和市场导向另外南宁高新区对人才集聚的外源推力不足,尚未形成人才的内生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