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瞻性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发生,通过动态CT检查研究血肿周围绝对水肿和相对水肿的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探讨血肿周围水肿与患者的临床预后是否相关,寻找患者90天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影响基线血.肿大小的相关因素。
对象与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在2005.11-2006.9期间,共连续入选发病3小时之内的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3例(年龄36-88岁,平均57.58±11.07岁),其中男性49例(67.1%),女性24人(32.9%)。患者入院时收集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血糖、乳酸脱氢酶、胆固醇、白细胞、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时间、出血时间、纤维蛋白原、肌钙蛋白、血沉、血肌酐);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改良的Rinkin评分(mRS);在基线、发病24h、72h和2周进行头CT扫描,获取影像学资料。在PACS影像诊断系统上用绘制感兴趣区面积的工具精确勾画出每层图像上血肿的实际面积,乘以层厚和层数,计算出血肿体积;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血肿+水肿的体积。血肿扩大的定义为两次CT扫描,血肿体积增加>33%。血肿周围绝对水肿为水肿的实际体积,血肿周围相对水肿为绝对水肿体积/血肿体积。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及血肿周围水肿的演变规律。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患者90天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影响基线血肿大小的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73例患者中,发病24小时共65人复查头CT,11例出现血肿扩大,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6.9%。血肿周围水肿在发病3小时已经出现,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在2周时最重。线性模型分析发现绝对水肿的大小与性别(F=6.294,P=0.001)及出血部位(F=7.714,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水肿与出血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92;P=0.016),但是水肿与性别及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血肿周围相对水肿与患者90天临床预后无相关性(P=0.847),血肿大小(P=0.035)、绝对水肿(P=0.036)、发病3小时之内的血白细胞水平(P=0.008)、乳酸脱氢酶(P=0.026)、血红蛋白(P=0.049)、纤维蛋白原(P=0.013)、血沉(P=0.011)、白蛋白(P=0.044)、基线水平GCS和NIHSS评分(P<0.001)与患者90天mRS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卡方检验显示住院期间发生感染(P<0.001)、手术(P=0.014)、发病24小时血肿扩大(P=0.002)、出血破入脑室系统(P=0.001)、占位效应(P=0.003)与患者90天mRS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未发现与基线血肿大小相关的因素。
结论:本研究发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24小时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6.9%,低于文献报道,可能与止血药物(rFⅦa)的应用有关。血肿周围绝对水肿和相对水肿在发病2周时最重,但是血肿周围相对水肿与患者90天临床预后无相关性,对于ICH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感染、手术、基线血肿大小、发病24小时血肿扩大、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占位效应、发病3小时之内的血白细胞、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沉、白蛋白、基线水平GCS和NIHSS评分与患者90天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临床治疗中应关注血肿造成的原发损害及感染等因素,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单因素分析未发现基线血肿大小的相关因素。上述结果尚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