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医学对鲁迅的影响的角度来考察鲁迅小说,认为鲁迅在小说中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探索,可以视为医生诊治病人,着重于身体的痼疾、精神的杂症,并致力于发现和观察病人的症状,辅以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剖析,找出病根,从而为防病治病提供必要的依据。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内容中的“审丑”,就是一个接受了医学科学教育的知识分子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的深入研究和准确诊断。他始终直面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用冷峻、辛辣、“解剖刀式”的笔,塑造了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让中国的读者痛彻心肺地自我反省、感到羞愧而激发积极自救的勇气的典型形象。
本文第一部分是对“鲁迅审丑的医学背景”的介绍。鲁迅小说之所以能有划时代的意义,其青年时代主动接受的西方科学教育功不可没。鲁迅在1898年-1906年间的八年科学求索时光中,系统地学习了医学科学等西方科学知识,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其中包括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为他以后用医学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国民劣根性”奠定了基础。他在小说中自觉地使用了解剖、实验、个案调查、临床观察等医学研究方法,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深入的剖析。
本文第二部分“冷静犀利的解剖:‘诚’、‘爱’、“独立意识”的缺失。”论述鲁迅小说借用医学的“解剖”方法,将“国民劣根性”解剖为以下形态:缺乏“诚”和“爱”,“独立意识”的丧失。由于“诚”的缺席,导致了重名轻实,做人如做戏,“要面子”等同于“不要脸”,自轻自贱、以丑骄人的“精神胜利法”,以及用“都一样”、“差不多”、“说不清”等来“说谎”;由于“爱”的匮乏,革命者与群众之间没有“沟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始终处于任人宰割、没有反抗的悲惨境地;由于“独立意识”的丧失,在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压制下国人依赖性强、懦弱可欺,独立意识并没有真正地萌芽过。
本文第三部分“极致的人性试验:对爱恨、善恶的拷问。”鲁迅小说采用极致的人性实验的方法,暴露了国民劣根性的种种形态。其全部小说就是他考察“国民劣根性”的“实验室”,考察的方法是将人物置于绝境,让人物全无出路之时再去观察人物自身的表现以及周围人物的种种表演,让“国民劣根性”得以深刻暴露并予以有力地批判。这种实验和观察的研究方法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第四部分“深入的个案调查:典型人物的精神阵痛。”鲁迅小说塑造的狂人、祥林嫂、闰土,孔乙己、吕纬甫、魏连殳、子君、涓生等各个不同的典型形象可以看作鲁迅调查研究“国民劣根性”的个案,通过这些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患者和严重人格障碍者的个别案例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写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本文第五部分“客观准确的病理剖析:解剖刀式的语言表述。”为了深刻地揭示“国民劣根性”,鲁迅借助的还有医学特有的客观准确、逻辑严密、简练犀利——“解剖刀式”的“精准”的语言表述。“精准”性具体体现为语言技巧的运用及精神症状的客观描述。鲁迅通过各种精神病人及人格障碍者的精神症状的准确描述,达到了揭示其病态的精神本质,从而进一步“疗救”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