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有效的问题解决是大学生发展潜力的有效预测指标。然而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实际生活都表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比较欠缺,很难将课堂或校内习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服务性学习作为一种将课内外学习整合融通、将经验习得与应用性问题解决紧密衔接、将认知经验建构与社会化发展贯通一体的教学方式,无疑为大学生有效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已有研究表明,参与服务性学习的学生学习动机更强,学业更投入,成绩较优,而服务之后的满意度较高。但是目前关于服务性学习及其成效的实证研究并不多,尤其对服务性学习影响问题解决的机制探讨仍很缺乏。在国内,更是鲜有服务性学习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大学生服务性学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机制。
研究一选取84名大学生,采用准实验设计把被试分成服务性学习组和非服务性学习组进行教学干预实验,以考察不同的教学方式(服务性学习与非服务性学习)在问题解决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服务组的27名学生进行追踪访谈,以深入分析其差异原因。结果表明:
1)不同的教学方式在结构良好问题解决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教学方式在结构不良问题解决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除方案数量维度外,服务性学习组在问题表征、方案质量、解决依据等问题解决的各维度上均优于非服务性学习组,在情感态度方面也农现得更为正向、积极。
3)访谈结果表明服务性学习的经验对于解决结构不良问题具有独到作用,而课堂投入也在其中发挥不可忽视作用。
为进一步考察服务性学习影响问题解决的内在机制,在研究一的基础上,研究二选取82名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教学干预及访谈等方式,考察不同的教学方式及学生课堂投入影响问题解决的机制,同时选取16名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分析来探讨其问题解决变化过程,结果表明:
1)服务性学习组与非服务性学习组的课堂投入程度无显著差异。但在行为投入维度上两组学生差异显著,在情感懈怠上存在中等效应值,服务组学生的行为投入和情感懈怠分数都高于非服务组。
2)课堂行为投入在教学方式与结构不良问题解决中起不完全中介作用,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结构不良问题解决,也通过影响课堂行为投入进而影响结构不良问题解决成绩。
3)服务性学习组比非服务性学习组对课堂学习效果有更为积极的自我评价,对特殊儿童态度的积极转变也更为明显。
4)问题解决过程分析表明,两组学生的问题解决水平都在提高,但是在各个维度上表现不同。
两个研究表明了服务性学习在结构不良问题解决上的独特作用及影响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
1、服务性学习有效促进了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
2、教学方式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课堂投入的形式。
3、服务性学习促进了学生对待学习及服务对象的态度的积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