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牧还草补偿机制是国家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促进牧区经济持续发展而实行的一项战略性工程。本文以新疆退牧还草为基础,以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的退牧还草工程区为研究对象,对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及其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后的绩效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完善退牧还草补偿机制与政策措施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对于进一步完善和推进退牧还草补偿机制工作具有明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追述了我国及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一些主要畜牧业国家草地管理经验,草地退化问题研究与实践,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与实践,退牧还草补偿机制研究与实践,退牧还草工程研究与实践状况等,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新疆以及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的草地管理现状及草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认为,新疆以及阿勒泰地区草地资源危机的核心是利用和管理上的问题,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严重超载过牧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论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对退牧还草补偿机制的绩效进行了客观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退牧还草后,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善。草地实施禁牧封育后,植被高度提高了19.3%,植被盖度提高了22.43%,产草量提高了13.54%。各种经济类型草地草群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均有所增加,各类草地植被恢复能力明显好转,乌头等毒草和兔丝儿明显减少,杂草所占比重在下降。但退牧还草对牧户的生产生活有较大影响。退牧以后禁牧户经济总收入中畜牧业收入下降了57.14%,而下降的份额分别让增加的其它来源渠道的收入所占有,政府对退牧还草的饲料粮补贴等政策性收入成为退牧户增加经济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退牧后阿勒泰草原牧区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牧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性很大。从牧民的消费状况来看,退牧后牧户不得不在生产生活方面增加费用开支,即被动性消费迅速上升。牧户作为牧区生产与消费等经济行为的微观主体,是畜牧业以及牧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决策单元,牧户行为直接关系到草地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退牧还草补偿机制实施工作中,牧户是主体和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对认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草原牧区的牧民已经认识到了天然草地退化的严重性,能够顾全大局积极参与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然而,由于退牧还草改变了牧民传统的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秩序,费用开支明显增加,而政府的补助标准低、补偿政策又缺乏灵活性,移民安置和替代的二三产业方案实施效果尚不理想。虽然退牧还草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生态效益,初步改善了草原牧区生态环境,却影响了牧民的生存和发展,大部分牧民认为他们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牧民退牧还草的积极性不高,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和退牧还草的长效性受到挑战。从退牧还草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方面综合分析了退牧还草政策运行过程,认为退牧还草工程的设计和生态补偿机制运行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问题和管理上存在的不足。由于退牧还草政策设计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不足影响了退牧还草补偿机制实施绩效。论文建议从如何提高退牧还草补偿机制绩效和加强草地管理工作方面加以改进,完善退牧还草的配套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大力发展草料生产。强化技能培训,扶持和发展牧民牧业合作组织,提高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全面落实草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加强退牧草地的管理,保证禁牧草地生态效益发挥。在此基础上引进先进草地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这对于新疆乃至全国退牧还草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草原功能区生态补偿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