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性中医内科疾病,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并可增加部分患者消化道上皮组织恶变几率,且消化性溃疡也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因此本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报道频繁见诸期刊文献。目前中医药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疗效肯定,且中医中药在本疾病的预防复发及溃疡愈合质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本病的证候分型、治疗原则及方法还有中医中药遣方用药等方面,都还没有十分统一的认识,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医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现有的消化性溃疡临床报道多建立在个人经验的前提下进行辨证分型。且消化性溃疡的证候研究尚未见有十分权威的分型,得出的结论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并不严谨。证候要素—应证组合辨证体系,是目前中医证候规范化的一个新方法,强调将证候降维为有最小单位意义的证候要素,然后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应证组合规律进行升阶。本研究通过收集近15年来期刊文献中中医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报道,提取有效信息,采用了证素辨证体系中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作用靶位部分,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尝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间提取证候分布的规律,并研究证候要素及靶位与文献中报道的消化性溃疡常用药物之间的联系,探索建立消化性溃疡证候要素与药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前期文献收集及整理的基础上,对消化性溃疡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以及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梳理了现代文献研究方法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分3个研究进行。1消化性溃疡文献计量学研究及中医中药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15年来期刊文献中有关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进行整理,尝试通过文献出版年代、文献出版地、文献中涉及的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剂型以及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初步描绘出近15年来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的成果图,为本论文后述研究作铺垫工作。方法:收集纳入研究范围的文献。并从其中筛选出只涉及中医中药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在此基础上,收集文献中的信息数据,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对文献出版地,文献出版年代,中医中药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剂型、常用药物和所涉及消化性溃疡的证型分布进行统计。结果:本次纳入研究的消化性溃疡中医中药治疗文献共计493篇,其中单纯中医专方治疗的文献218篇。493篇文献来源于除西藏、海南外的个省区,且十五年来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报道有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报道趋势与之相同。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虽然有不少非汤液剂型,但仍以汤液为主要剂型,消化性溃疡涉及证型多样,占所有证候频次前5位的分别是脾胃虚弱、瘀血阻络、肝气郁滞、脾胃虚寒和肝气犯胃。使用药物达到186味,其中使用频次前15位的中药是甘草、白芨、白芍、延胡索、白术、黄芪、党参、丹参、蒲公英、黄精、三七、海螵蛸、柴胡、茯苓、半夏。同时可以发现尚有约83味中药在全部218篇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文献报道中,仅出现1至2次。由此可见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辨证多样,使用药物亦较繁杂,因此研究如何从诸多信息中理清重点,把握辨证规律和用药规律,是非常有意义的。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证候要素理论的消化性溃疡证候研究目的:通过对493篇文献中涉及症状描述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证候要素理论,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所有涉及消化性溃疡症状描述的文献,进行遴选,并对其中的证候分布、症状以及拆解后的证候要素进行频数统计。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法,分别对症状以及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的作用靶位进行研究,结果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特征。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症状临床表现可以分成4个组,组1是以肝郁气滞化热的特征症状为主的症状集合;组2则是有明显的气滞的表现,兼见血瘀内阻的症状群;组3为脾虚寒的表现群。组4为聚类意义不明确。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作用靶位则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分为4组,组1是肝胃郁热证,组2是脾胃虚寒证,组3是瘀血气滞阻滞经络证,亦即气滞血瘀证,组份4则是没有明确意义的阴性结果组份群。这两个结果,都与目前文献报道的消化性溃疡临床多见证型相符。由此可以认为消化性溃疡临床最易见到肝胃郁热、脾胃虚寒以及气滞血瘀三个证型。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挖掘消化性溃疡证候要素与中药使用规律研究目的:通过对消化性溃疡文献报道中的用药情况与所涉及证候类型的证候要素及靶位进行研究,希望得出有关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的作用靶位与消化性溃疡文献报道用药及常用中药的使用规律。方法:对全部文献中出现的中医证型进行频数统计,然后就全部文献的中医证型进行拆解,得到各条记录涉及中医证型的证候要素和靶位。对全部文献使用的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按照中药频数排列选取前50位药物,同时以《中药学》教材为依据,将全部240味中药按照药性分为8组,分别为:补益组、行气组、活血化瘀组、凉血止血组、清热组、祛湿化痰组、温阳散寒组、消食组。以此为基础使用SPSS软件对每一个证候要素与相对应的中药组进行相关分析并对每一个证候要素的作用靶位与高频药物进行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尝试应用SPSS软件对研究2聚类后消化性溃疡三大证型进行所使用中药的频次统计分析。结果:证候要素血虚与黄芪、人参、阿胶、当归、熟地相关性较大;证候证候要素气虚与大枣、黄精、黄芪、麦冬、沙参、石斛相关性较大;证候要素阴虚与知母、乌梅、石斛、生地、沙参、麦冬、黄精相关性较大,而阳虚组未分析出相关性较大的数据;证候要素气郁与行气组中药枳实、三棱相关性密切;证候要素气滞与行气组佛手、柴胡相关性密切;证候要素气逆与行气组药物与莪术、没药、紫苏梗相关性密切;证候要素内湿与化湿祛痰药物陈皮、枳壳、海蛤壳、栀子、猪苓的相关性密切;证候要素血瘀与活血化瘀组药物血竭、蒲黄、五灵脂、桃仁、三七、丹参、败酱草相关性紧密;证候要素内热与栀子、茵陈、蒲公英、牡丹皮、芦根、黄芩、黄连、滑石这些清热药物有密切关联;证候要素内寒主要与生姜、吴茱萸、高良姜、肉桂、附子、荜拨等温阳散寒药物相关联;而证候要素外寒主要与高良姜及紫苏两味药相关性紧密;证候要素食积主要与鸡内金、莱菔子、谷芽麦芽、三棱、山楂与神曲相关性密切;败酱草、滑石、柴胡、青黛、蒲公英及山慈姑与证候要素毒邪相关性紧密。与证候要素作用靶位关系密切的中药没有非常明显的特征,与药物的归经无明显联系,更多的是与药物的主治有关。而通过聚类而得的肝胃郁热证、脾虚寒证以及气滞血瘀证,将它们包含的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的作用靶位所使用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分析,最后统计各个证型的高频次中药使用情况,得出相应的应用中药组份。经统计发现,黄芪、白术、党参、茯苓、白芍、甘草、海螵蛸、黄连、延胡索、白芨以及蒲公英可以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三个证型的共用药组。临床医家可以在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实践中,根据消化性溃疡的具体辨证分型,在共用药组的基础上酌加药物,准确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