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境是诗歌之魂,译诗而不传达意境,就好比画龙而不点睛。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核心范畴和基本范畴,从鉴赏角度来看,意境是一种审美感受;从写作角度来看,意境是一种进入审美的心灵状态。意境具有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本文作者认为译者只有将意境的总体特征进行移植,意境才能真正地在译文中得到“现身”,这点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占了上风,并出现了三个主要的翻译流派,格律派、散文派和创造派。这三派虽各有不同,但力争传达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却是一致的。本文由此引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意境的移植。由于意境内涵本身的复杂性,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意境的移植问题一直是一个难以探索的领域。因此,本文系统地追溯了意境理论的形成;通过各学者提出对意境的定义,总结出诗歌意境的含义,即诗歌意境是指通过合适的意象创造出来的能超越时空给读者以想象性空间的和谐画面,其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是艺术的底蕴和灵魂。接着本文讲述了意境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意象、情和象外之象,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意境的总体特征。本文接着分别介绍了意境的各个特征,并提出了译者在传译过程中应发挥的主体性以及传译各特征的原则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情景交融具有三种表现方式:情景融合,寓情于景以及情中见景。因此,译者在传译过程中应充分理解原诗意境中的意象,以及采取移情的方法来翻译情感。翻译情景交融这个表现特征的翻译技巧有:用悬垂分词译双重意义;淡出人物;译出时令;物象香气的浓郁度转换成持续时间。从结构来看,意境实际由实境和虚境两部分组成,而且在诗歌中虚实是生生相息的。由于虚实的存在,诗歌呈现出一种模糊美,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译者在传译这个特征时,译者本身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在传译过程中给读者留下想象性的空间。而传译这种想象性的空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握意象的组合方式以及在译文中保留适当的模糊美感。诗歌意境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诗歌中创造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而这种审美特征与意境中的空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译者在传译韵味无穷这个特征时要充分发挥译者的审美主体性,融入原作中进行审美再创造,同时在译文中为目的语读者保持合适的审美距离。要传递意境韵味无穷的特征,在翻译实践中就要保留原诗的空白,其包括:语义空白、语法空白和结构空白,只有在译文中保留了这种空白艺术,诗歌才能耐人寻味。本文然后以《春江花月夜》两个译本为例,从总体特征是否得到移植的角度,欣赏和比较译本中译者是否成功地移植了意境,通过从词到句,再到篇,以及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指明了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应重在把握意境的总体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移植意境以取得美学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