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刚需,为人们从事劳动、投身社会建设提供物质条件。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类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繁荣,社会长期安定,于国于民皆为首务。中国以农立国,农业发展历经千年而至今,期间经历多次粮食饥荒与战争,数个王朝因粮而兴、因粮而亡。因此,执政者始终将粮食问题看成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更是把粮食安全上升为一项重大战略。党的主要领导人都曾对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做出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刚需,为人们从事劳动、投身社会建设提供物质条件。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类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繁荣,社会长期安定,于国于民皆为首务。中国以农立国,农业发展历经千年而至今,期间经历多次粮食饥荒与战争,数个王朝因粮而兴、因粮而亡。因此,执政者始终将粮食问题看成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更是把粮食安全上升为一项重大战略。党的主要领导人都曾对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做出过回答,既具有现实性又各具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习近平沿着时代发展的脉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新时代回答好“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问题,需要全面把握“变与不变”的时代背景:需要认识到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变;需要看到国内外疫情、战争、极端灾害、贸易环境等形势更加复杂;需要了解中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转型要求急迫、资源约束趋紧;繁杂的世情粮情构成了本文的选题背景。把握习近平这一思想的产生,还需要探析其历史渊源。马列主义强调农业的基础性为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中国主要领导人的粮食安全思想构成了其直接理论来源;中华传统文化中爱粮、储粮、节粮的观念奠定了其文化基因。同时习近平还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国内外粮食安全现状的现实考量以及自身的个人经历对粮食安全观进行拓展补充。习近平在从地方到中央的从政实践中对粮食问题极其重视。他从国家安全的站位出发,每到一个地方就粮食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客观现实,了解人民需求,既强调端牢饭碗的重要性,又提出达成这一目标的战略要旨,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作出具体要求。立足于战略层面,出发点是更新民众的粮食安全观念,提高认识;并结合必要的法律手段,对粮食各个环节的问题加以明确。其次,从微观层面强调实践的可操作性,包括保护耕地红线、增加科技投入、完善水利设施、进行政策扶持等;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本文的研究重点。最后阐述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它拓展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外延。与此同时,它丰富了中国主要领导人的粮食安全思想,并将这一理论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理论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为新时代做好粮食安全工作提供指导,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路径支撑,同时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中国贡献。
其他文献
缓解住房消费差异带来的社会问题,提高居民住房获得的积极反馈,需要进一步厘清城镇居民住房消费与其获得感的深层关系。本文聚焦住房消费领域,界定住房获得感的逻辑测度体系,通过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2011年至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全国抽样数据,探讨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的结构特征和行为特征,从而基于住房消费的社会效应视角尝试对我国住房政策探讨一二。本文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住房消费上,拥有住房
近年来,湖北省农地流转市场发展迅速,2020年全省农地流转规模达211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4%。然而,农地流转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农地流转行为的非正式性导致纠纷频发,扰乱农村社会秩序、影响乡风文明。从真实、准确的纠纷案件出发,梳理农地流转纠纷的基本类型,研判其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态势是精准处置各类纠纷的关键。为此,本文基于2014-2021年湖北省830起农地流转纠纷案件数据,首先,组合
在简要分析美国武器装备体系研究现状和建设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中国陆战火力打击装备体系化建设发展现状与面临的主要挑战。结合中国陆战火力打击装备体系化建设需求,提出了中国陆战火力打击装备体系化发展思路,从开展建设、提升水平、促进创新、确保先进、检验效能和培养人才6方面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是马克思始终在解构“实然之不美好”的生活困境中建构着“应然之美好”的生活愿景,并努力求索着“使然之美好”的切实路径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对人及其生活样态予以深切关怀,对现实生活困境予以深刻考察,对未来理想蓝图予以深远构想,并对实现路径予以深入擘画,便是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的致思逻辑和生成理路,同时也是本文着重阐述的内容。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与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相互贯连,以马克思美好
在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下,技术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性日益增强,技术价值问题成为当代热点话题,而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该问题的讨论,无疑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对此,应当在广泛搜集并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挖掘其中蕴藏的技术价值见解。首先,根据《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及相关时代资料,较为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技术价值思想意蕴,并探讨了
基于大国小农与农民群体分化的现实,农地流转是实现规模经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便捷高效途径。农地流转实践虽已进行多年,但各地成效差异巨大,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面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与后疫情时代下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稳住农业基本盘,提高农地流转质量,以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来规范农地流转既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着力点。为深入了解当前农地
“官僚资本主义”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语境下为发动广大民众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而建构起来的革命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实践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西方学者福柯与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实践理论,探讨“官僚资本主义”这一革命话语生成的语境、逻辑、实践,总结其历史经验,以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镜鉴。“官僚资本主义”革命话语的生成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充满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已有不少研究对土地数量-空间耦合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但在进行土地利用数量-空间复合优化时对土地利用系统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考虑的还不够充分,同时空间布局模拟模型的精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过去20多年里武汉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大量的耕地以及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减少。从长远来看,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将是
在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短缺是其中重要问题之一。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各种生态和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合理的土地利用配置对土地利用系统发展,特别是生态脆弱的流域土地系统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管理者必须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平衡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配置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因此,优化土地利用分配被认为是解决土地资源短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9世纪以来,时间与空间的分离使得我们居住的城市充满风险。这种风险伴随着全球化拓展至世界各个国家、城市和地区,成为人类世界所不得不面临的共同背景,同时这种风险也将城市空间本身所遭遇的问题与挑战日渐凸显出来。针对城市空间的新变化,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吉登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将资本主义城市问题置于空间维度当中加以考察,他在批判吸收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哈格特斯兰德时间地理学理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