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聚集与生产率增长——基于我国制造业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lab_wal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间生产率差距持续扩大,这导致我国已经成为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目前,关于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的解释多是基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而该理论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空间因素在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本研究试图改变以往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生产率增长的视角,将产业的空间聚集因素引入生产率增长的研究中,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1993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数据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如下几个问题:(1)制造业集聚是如何促进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理如何?(2)1993年以来,中国各省级区域生产率增长差距的空间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中国地区差距日益扩大的内在空间机制是什么?(3)制造业聚集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程度有多大? 在回顾与比较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的经济增长模型(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基础上,论文将产业聚集因素引入Lucas的内生成长理论,以研究产业聚集对生产率影响的机理。结果发现,不论是在资本产出弹性大于边际效用弹性(α>θ),还是在资本产出弹性小于边际效用弹性(α>θ)的经济体里,随聚集效果的产生,单位资本生产率都会增加。在稳定均衡水平下的经济体里,产业聚集对生产率增长的长期影响取决于边际效用弹性的大小。产业聚集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是通过产业、空间及时间范围等途径实现的。其中产业范围对生产率的影响的实质是知识溢出。一方面,知识溢出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累积和自身素质提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人员之间知识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形成创新,导致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空间范围的影响是指,区域间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会导致区域之间的生产率相互作用。产业聚集的时间范围也被称作区位的粘性,也就是路径依赖,即区域原来的生产率状况因这种粘滞性而影响现在的生产率。上述对产业集聚推动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理和途径的研究,为实证分析提供了研究视角和逻辑框架。 本文选取1993-2006年间省级行政区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比较中外学者关于产业聚集的研究工作,论文选用就业密度、基尼系数和Moran’s I作为代表性指标来描述聚集的程度,以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三个行业分别代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这三种制造业类型。分析结果显示,1993年以来,中国制造业空间聚集现象明显,东部沿海省份成为制造业聚集地,但各省之间的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差异。制造业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生产率一直高速增长,使其增长优势不断被强化,形成正反馈的累积循环。为了探究产业集聚与生产率增长的内在关系,论文对产业聚集的时间序列和生产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各典型行业的产业聚集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产业聚集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间通过协整检验,且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论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以劳动生产率作为因变量,以反映产业聚集的时间范围、产业范围和空间范围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产业聚集对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各行业就业密度和教育水平对劳动生产率均产生正面而稳定的影响,其它反映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的指标,以及产业范围中的多样化指标、专业化指标、企业平均规模和竞争程度等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均存在行业异质性;保持自变量不变,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为因变量的稳固性分析表明,教育水平和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依然起着稳定而积极的影响,其它指标同样存在行业异质性。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了我国28个省域各行业1993-2006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规模效率。然后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规模效率作为因变量,代表产业聚集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和产业范围的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与其对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影响基本相同,即密度指标和教育指标对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TFP增长和规模效率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反映时间范围、空间范围的指标以及反映产业范围的竞争、多样化、专业化及企业平均规模等指标对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 本研究证实,产业聚集对我国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起着稳定而显著的影响。产业聚集是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引导、扶持落后地区产业聚集发展,在落后地区形成产业集聚中心是壮大落后地区经济、缩小我国区域差异的重要战略。
其他文献
高职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社会输送专门的技术性人才.在高职的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视如何使学生提高动手实践的准确度,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
中职教育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浓厚的兴趣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要从不同的方面着手,比如从教师、
食品化学是高职高专食品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为提高食品化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高职高专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新课程改革催生新教材的不断更新与改革.新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基本思路,发挥语文教材在育人方面
分层次教育是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符合高职生源的特点,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现状,指出了高职英语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的
有关基因位置的分析判断及其实验设计的问题历来为学生所头疼,本文通过一些习题的思维方法分析,提供了常见的基因位置判定及实验设计思路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02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的山水游记 ,陈石遗在《石遗室论文》中赞到:“《小石潭记》极短篇,不过百许字,亦无特别风景可以出色,始终写水竹凄清之景而已。……其写鱼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工于写鱼,工于写水之情也。” 
期刊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一对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完成.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着东西方的教育基石,比较研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多感官教学是充分调动眼、耳、口、手、脑,乃至鼻、舌等参与学习,其设计是用不同的信息形式展现相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一种教
社会工作专业的元素如何有效地融入学校主题班会是学校社会工作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本文在分析主题班会与学校社会工作亲缘性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通过考察学校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