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从幼苗期到收获期,会发生多种病害,这些病害造成了水稻产量的重大损失。稻平脐蠕孢引起的水稻胡麻叶斑病就是其中之一。世界历史上的印度﹑孟加拉曾有过水稻胡麻叶斑病大发生;我国此病以前在南北各稻区发生普遍而严重。本文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形态学鉴定及分子鉴定;研究了外界条件对菌丝生长﹑菌落形态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法,通过多次重复挑取菌落边缘未污染的菌丝,获得了纯菌株,得到了柯赫氏法则的验证。2.通过对菌落﹑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观察,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分离的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开始阶段呈白色蓬松,3d后逐渐变为黑灰色,培养基背面颜色由淡黄色变为黑色。菌落紧贴培养基匍匐生长。当生长7d时,菌落上有明显同心轮纹,菌落表面有大量菌核生长。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方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形态学鉴定结果为稻平脐蠕孢。3.采用18S rDNA和ITS核酸序列同源比对的方法,进行了分子鉴定。测得的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n比对,结果表明与待鉴定的病原菌18S 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ntis),二者的相似度为99%,与其ITS序列同源性最高的是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二者的相似度也为99%。分子鉴定结果也为稻平脐蠕孢。4.研究了培养基﹑光照﹑温度﹑pH﹑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玉米粉琼胶培养基;最适光照为光暗交替;最适pH为9;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5℃/10min;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此菌在各种培养基﹑光照﹑碳源及氮源上的菌落形态均有差异。5.研究了光照﹑温度﹑pH﹑碳源和氮源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孢子萌发的最适光照为24h全光照;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9;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硝酸钾。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研制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