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联理论是斯波伯和威尔森提出的有关交际的认知理论。威尔森的学生厄内斯特·格特(Ernst Gutt)率先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经过潜心研究,格特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翻译现象进行了统一解释。在关联理论中,翻译被认为是原文作者,译者,译入语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在关联理论框架中,翻译过程可以从译者的理解过程和表达过程两个方面来研究。
《荒原》是艾略特的一首长诗,也是现代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在诗歌《荒原》里,艾略特试验了新的诗歌形式和语言。《荒原》使用了很多特殊形式的语言,引用了诸多来自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宗教作品的典故和引语,因此原诗不易理解,尤其很难翻译成中文。但是依然有很多专家尽了最大努力对其进行了翻译和公开出版。
事实上,赵萝蕤在1937年首次翻译了《荒原》,1980年出版了重译本。另外一个著名译者查良铮于1985年出版了《荒原》译本。赵萝蕤的重译本和查良铮的译本是公认的《荒原》的代表性译本,这两个译本也都是由中国著名的出版社出版的。因此,本文将对这两个译本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希望获得一些翻译经验、发现译本中出现的问题、应用的翻译策略并且证明关联理论可以用于指导《荒原》以后的翻译。
本文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分为五章,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第三部分是总结全文得出的初步结论。
本文具体从四个方面研究了《荒原》语言特征的翻译:即词汇类别,跨行连续,修辞手法和拼贴,来分析两位译者如何处理这些语言特征,探讨他们在译本中是否保留了这些语言特征,并尝试提出更合适的参考翻译。此外,作者基于关联理论从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分析了两译本的不恰当翻译,从文体特征、语境线索、文化视角等方面做出了详细分析。
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文证明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尤其是应用于像《荒原》这样的诗歌翻译研究,因为关联理论清晰地表明认知环境,无论是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还是文化的,在理解和表达阶段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翻译,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包含两个阶段的交际过程,第一个阶段是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交流,第二个阶段是译者和潜在的译入语读者或者说是目标语读者之间的交流。第三,好的译文需要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源语言,充分了解源语言的使用环境,还要精通目标语及其使用环境,尤其是要熟悉潜在目标语读者在阅读和理解译文时可能依赖的认知语境。
《荒原》是艾略特的一首长诗,也是现代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在诗歌《荒原》里,艾略特试验了新的诗歌形式和语言。《荒原》使用了很多特殊形式的语言,引用了诸多来自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宗教作品的典故和引语,因此原诗不易理解,尤其很难翻译成中文。但是依然有很多专家尽了最大努力对其进行了翻译和公开出版。
事实上,赵萝蕤在1937年首次翻译了《荒原》,1980年出版了重译本。另外一个著名译者查良铮于1985年出版了《荒原》译本。赵萝蕤的重译本和查良铮的译本是公认的《荒原》的代表性译本,这两个译本也都是由中国著名的出版社出版的。因此,本文将对这两个译本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希望获得一些翻译经验、发现译本中出现的问题、应用的翻译策略并且证明关联理论可以用于指导《荒原》以后的翻译。
本文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分为五章,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第三部分是总结全文得出的初步结论。
本文具体从四个方面研究了《荒原》语言特征的翻译:即词汇类别,跨行连续,修辞手法和拼贴,来分析两位译者如何处理这些语言特征,探讨他们在译本中是否保留了这些语言特征,并尝试提出更合适的参考翻译。此外,作者基于关联理论从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分析了两译本的不恰当翻译,从文体特征、语境线索、文化视角等方面做出了详细分析。
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文证明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尤其是应用于像《荒原》这样的诗歌翻译研究,因为关联理论清晰地表明认知环境,无论是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还是文化的,在理解和表达阶段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翻译,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包含两个阶段的交际过程,第一个阶段是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交流,第二个阶段是译者和潜在的译入语读者或者说是目标语读者之间的交流。第三,好的译文需要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源语言,充分了解源语言的使用环境,还要精通目标语及其使用环境,尤其是要熟悉潜在目标语读者在阅读和理解译文时可能依赖的认知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