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人的城镇化过程中,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一直以来,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学校内,教育者为实现其德育目标设置了一定的德育环境来对学生施加作用,这样的学校德育环境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在诸多方面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合理地建设和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和优化需要有合理的指向和目的,从德育生态论的角度出发,学校德育环境应该达到一种生态平衡的状态,具有自我调节和良性发展的能力,如此一来,学校内的人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又可以能动地影响社会环境,进而促进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学校德育环境具有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研究学校德育环境,为丰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也为学校德育环境的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以德育生态论为基础,依照其理论对学校德育环境进行分析,主要关注到学校德育环境的要素、过程和实践方法。其中,学校德育环境中的要素主要关注社会道德建构和个体道德建构,过程主要关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最后依照德育生态论中构建生态平衡的学校德育环境的实践方法,对学校德育环境进行优化,优化的指向是生态平衡。为了细化研究的范围,本文将学校德育环境划分为了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三方面,并主要从这三方面展开。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第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的现状如何?第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有哪些背景因素影响着学校德育环境?造成影响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如何构建生态平衡的学校德育环境?本研究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广西南宁市和广西桂林市的新型城镇化范围内抽取了共六所初中,通过实地观察、发放问卷、进行访谈并分析回收的数据,研究的发现如下:第一,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地区的学校普遍都开始进行了物质文化建设,各学校不断挖掘自身特点,并体现在学校的物质建设中,班级文化展示也做得比较丰富多彩,但基本没有教师的办公室建设;学校校本教材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校本教材的编写进展目前比较缓慢,学生的课余活动和班会课形式比较陈旧,效果有待提高,教师的校内校际培训交流制度尚未成体系;学校的校风校训深入人心,不过教师对于校风校训的来由、学校的历史发展的了解程度较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重视情况较好,重视课堂渗透,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比较融洽。第二,在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中,都有不同的因素在对它们产生影响。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得益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都各具特色,有一定的辨识度,但部分环节的作用并未得到发挥,学校尚未重视对学生成长进行记录和总结,也尚未重视起建设和规划教师的工作环境;学校的部分活动和课程没有重视起学生的个体道德建构方面,教师的培训交流制度也没有给予教师的个体道德建构足够的重视;学校的精神环境建设总的来看主要是对学校精神的挖掘不够透彻,对于本校文化的根基挖掘得不够深刻,教师对此的了解程度不够高,对学校底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较低,因此也造成了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和深度的不足。第三,学校德育环境要实现生态平衡,应该构建有生命力的物质环境、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和文脉传承的精神环境。学校进行物质环境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具体举措对于学生社会道德建构和师生个体道德建构的有效性,要构建有生命力的物质环境;在进行制度环境建设时也是如此,并且要做到以人为本,所有制度的建立应从教师和学生的根本需要出发,应该具有全局观和长远的眼光,看到学校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与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人在个体道德建构上的主观能动性;而学校精神环境的建设则是要注重传承自身文脉,学校应该培养具有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学生,并将这些精神化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是会相互作用的整体,良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人的能动性也可以改造环境,好的物质和制度环境促使身处其中的学生和教师获得发展,学生和教师可以能动地推动物质和制度的建设,如此一来,便是形成了生态平衡的学校德育环境,对推动新型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教育的城镇化进程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又是一个整体,学校环境不仅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影响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此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合力,形成整个德育体系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