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想结合自己的绘画历程,撇开一些背景、时代、民族情结等外部因素,而就素描作为绘画语言这种本体对中国人物画里线性素描、以线造型绘画形式起到的影响和意义,拓展出对中国人物画里“线”这种可以单独存在的造型语言发展方向的思考与探索。关于中国画写意人物的造型基础问题,社会上有着明显不同的两种声音,一种是西方的素描训练课程削弱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力,一些受到西方素描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在画中国画写意人物的时候,单纯的是用毛笔在画素描,失去了毛笔表现的笔墨感,线条缺少灵动性使画面表现僵化死板,水墨的变化不明显,只是简单的关注对表现对象的造型的像不像与否、结构的准确与否,一味的在宣纸上塑造人物的立体感,这种种原因导致中国人物水墨画渐渐失去了传统的韵味,偏离了中国画的本质—“写意”性,对中国画的传承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学者甚至建议取消国画专业基础造型里西方素描的课程。另一种声音则相反,认为西方的素描基础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画里写意人物的发展,西方的素描训练打破了传统中国人物画单调的程式化风格,为中国写意人物画注入了新的语言,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这些声音,或自卑、或抵抗、或不屑一顾,这些或褒或贬都是针对“素描”这种绘画表现形式,但素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人们对待素描的态度,其本身的身份很单纯,但是其进入中国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背景使它的身份复杂了起来,这里有民族主义偏激情绪,有民族自尊情绪,当然这些随着中国的再次崛起,无论是支持还是排斥都渐渐转向了开放与自由,所以在这里我们应该抛开背景、时代、民族情结这些外部的因素,单单的去看素描对中国画的影响,让其单纯的回归到绘画本体层面是我们先要做的。中国水墨人物画是个相对晚熟的画种,它是工笔人物画成熟之后由宋代梁楷的创新才看见曙光,但也一直停滞,直到近100年来,中国水墨人物画有了很多人去探索,也才有了之后的笔墨之争,所有20世纪有关中国画的争论都是围绕着“笔墨”与“造型”而展开,当我们把素描画的越深入的、越细腻的时候,中国画里独特的线性艺术和传统的笔墨语言自然就施展不开,这是西方写实造型与东方笔墨里的抽象性两者之间的协调问题。本文将通过梳理东西方绘画的发展脉络,来发掘两种不同艺术之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通过回顾历史来看世界艺术的前进的方向,互相借鉴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至于如何借鉴、怎么融合对我们这代人来说一条漫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