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系统评价补肾法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再评价具有补肾益气功效的中药复方软脉煎治疗肾精亏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软脉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在代谢物水平的调控机制。 方法: 1.系统评价:检索CENTRAL,MEDLINE,EMBASE,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所有以补肾法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治法,以他汀类药物为对照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血脂、中医证候积分、终点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结局指标,由两名研究者分别筛选资料,各自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的数据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2.临床研究:将102例肾精亏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51)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n=5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软脉煎,疗程均为6月。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终点事件发生率、中医证候积分等疗效指标和肝肾功能、肌酸激酶、血糖、心电图、不良反应等安全性指标。 3.机制探讨:采集经复方软脉煎治疗前后的肾精亏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血浆样本,分组后应用超高压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全谱分析,采用XCMS对数据进行峰提取和代谢物鉴定,运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筛选肾精亏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及肾精亏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软脉煎治疗前后的差异代谢物,再将差异代谢物提交到KEGG网站,进行相关通路分析。 结果: 1.系统评价:经筛选后最终纳入18项随机对照研究,各项研究质量较低。治疗前两组间基线均衡(P>0.05)。治疗后,Meta分析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颈动脉斑块面积Crouse积分(WMD=-0.51,95%CI[-0.96,-0.06],p=0.03)、甘油三酯(WMD=-0.21,95%CI[-0.35,-0.08],p=0.002)降低更明显,中医证候疗效更高(RR=3.05,95%CI[1.17,8.00],p=0.02)。两组间IMT(WMD=-0.05,95%CI[-0.11,0.00],p=0.07)、总胆固醇(WMD=-0.01,95%CI[-0.07,0.05],p=0.65)、低密度脂蛋白(WMD=-0.03,95%CI[-0.10,0.04],p=0.45)、高密度脂蛋白(WMD=0.06,95%CI[-0.01,0.12],p=0.09)、终点事件发生率(RR=-0.03,95%CI[-0.10,0.05],p=0.51)及不良反应发生率(RR=0.54,95%CI[0.27,1.08],p=0.08)无统计学差异。 2.临床研究:治疗前,两组间基线均衡,各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IMT差值和baPWV差值(治疗前-治疗后)更大,颈动脉斑块面积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更好,斑块面积更小,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Hcy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baPWV、ABI、IMT、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3.机制探讨:正、负离子模式下,肾精亏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健康人群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物共17种:精胺、焦谷氨酸、肉碱、精氨酸、肌酐、肌酸、三甲基甘氨酸、牛磺鹅胆酸盐、泛酸酯、硫酸犬尿素、左旋瓜氨酸、甘氨胆酸、γ-谷酰基-L-苯基丙氨酸、雌素酮-3-硫酸盐、D-阿洛糖、柠檬酸盐、乙酰-DL-亮氨酸;所有差异性代谢物共参与78条代谢通路。经软脉煎治疗后,肾精亏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代谢物谱与健康志愿者组有一定重叠;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物共5种:次黄嘌呤、胆酸、腺苷酸、腺嘌呤、乙酰-DL-亮氨酸;所有差异代谢物共参与64条通路;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物共6种:孕烯醇酮硫酸酯、泛酸酯、左旋瓜氨酸、雌素酮-3-硫酸盐、十二碳五烯酸、癸酸;所有差异代谢物共参与20条通路。 结论: 1.系统评价:与单纯使用他汀类药物相比,补肾法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中医证候,降低颈动脉斑块面积及TG水平。 2.临床研究:中药复方软脉煎联合西医药常规治疗,能够限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MT、斑块面积进展,降低TG、LDL-C、Hcy及次要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改善中医证候。连续服用6个月,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机制探讨:肾精亏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较健康人群,代谢物谱发生显著性改变。软脉煎可能通过干预与次黄嘌呤、胆酸、腺苷酸、腺嘌呤、乙酰-DL-亮氨酸等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通路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