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针频率和认知方式对心智游移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p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智游移(mind wandering,MW)是指注意从当前外部任务转移到内部体验的过程。心智游移非常常见,个体每天约有30%-50%的时间都在经历着心智游移。心智游移不仅可以反应个体内在的注意状态,也与认知任务表现存在密切关联,是一个重要的认知现象。基于心智游移的广泛性和重要性,近年来,心理学家们对它关注增多。心智游移解耦合假说指出,心智游移时注意与外部任务解耦合、与内部体验耦合,而探针的出现、以及探针频率会对心智游移过程产生影响。之前的研究虽然广泛使用探针探测心智游移频率,但对探针频率鲜有关注,因此,本研究将探讨探针频率对心智游移频率、任务表现以及二者关系的影响。此外,前人研究中忽略了心智游移认知这一因素,本研究为弥补这一缺陷、增加对心智游移认知作用机制的了解,将探讨消极、中性和积极的心智游移认知方式对心智游移频率和任务表现的影响。同时,心智游移频率和任务表现关系的研究对任务执行和实践活动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前人研究未能明确二者关系,所以本研究还将探讨心智游移与任务表现的关系。综合而言,本研究设计2个实验,分别外部和内部因素着手研究探针频率和心智游移认知对心智游移频率和任务表现以及二者关系的影响。实验1采用经典的、测量心智游移常用的视觉工作记忆任务,探究探针频率和注意载荷,对心智游移频率和任务表现的影响。实验1分为实验1a和实验1b进行。实验1a主任务为变化觉察任务(change detection task,CDT),以记忆容量为任务表现的衡量指标。首先,采用4(探针频率:全频,高频,低频,控制组)×3(注意载荷:4,6,8)的被试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别探究其对任务表现和心智游移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任务表现而言,探针频率与注意载荷交互作用不显著;探针频率主效应不显著;注意载荷主效应显著,注意载荷较低时的任务表现较好。(2)就心智游移频率而言,探针频率和注意载荷的交互作用显著,当注意载荷为4时,全频探针时的心智游移频率显著低于高频、低频探针时;当注意载荷为6时,全频探针时的心智游移频率显著低于低频探针时。说明较低注意载荷时,探针频率较高时心智游移频率较低,即探针频率对心智游移频率的影响,局限在较低注意载荷(4,6)时。其次,采用相关分析,探究不同探针频率时,心智游移频率与任务表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且不受探针频率和注意载荷的影响。实验1b采用全部报告任务(whole report task,WRT)作为主任务,以平均正确个数为任务表现的衡量指标。首先,采用2(探针频率:高频,低频)×2(注意载荷:4,6)的被试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别考察其对任务表现和心智游移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任务表现而言,探针频率与注意载荷交互作用、探针频率主效应和注意载荷主效应均不显著。说明探针频率和注意载荷对全部报告任务表现不存在显著影响。(2)就心智游移频率而言,探针频率和注意载荷的交互作用、注意载荷的主效应均不显著;探针频率的主效应显著,高频探针时的心智游移频率显著低于低频探针时。说明探针频率显著影响心智游移频率,探针频率较高时的注意警觉较高,则心智游移频率降低,与实验1a一致。其次,采用相关分析,探究不同探针频率时,心智游移频率与任务表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心智游移频率与任务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实验1b相较于实验1a更难、对认知资源需求更高,用于认知任务和心智游移的资源竞争也更为激烈,因此心智游移频率与任务表现的关系不同于实验1a。实验1认知任务的注意载荷和认知需求维持在中高水平,对低认知需求的任务不具代表性。因此实验2采用注意载荷和认知需求较低的、测量心智游移的经典范式持续注意反应任务(sustained attention to response task,SART)作为主任务,以平均正确率为任务表现的衡量指标,以最为广泛采用的探针频率(2.2%)为实验2的探针频率。实验2旨在探究不同认知(消极、中性、积极)方式的心智游移外显认知和心智游移内隐认知对任务表现和心智游移频率的影响。实验2分为实验2a和实验2b进行。实验2a,通过指导语操纵被试的心智游移外显认知,并将其分为消极、中性和积极心智游移外显认知组。首先,采用被试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心智游移外显认知(消极,中性,积极)对任务表现和心智游移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任务表现而言,心智游移外显认知主效应不显著。(2)就心智游移频率而言,心智游移外显认知主效应显著,主要表现为,消极心智游移外显认知时的心智游移频率显著低于积极心智游移外显认知时。说明消极心智游移外显认知对注意起到了警觉作用,从而导致心智游移频率降低。其次,采用相关分析,分别探究不同心智游移外显认知时,心智游移频率与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心智游移频率与任务表现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实验1a一致。实验2b依次进行单一类别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C-IAT)和持续注意反应任务和心智游移问卷(Mind Wandering Questionnaire,MWQ),探究心智游移内隐认知与心智游移频率和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心智游移内隐认知用D分数表示,分数越高,越偏向于积极心智游移内隐认知;同时探究实验室心智游移频率与生活中心智游移倾向的关联性,从而分析其生态效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就任务表现而言,心智游移内隐认知与任务表现显著负相关,即消极心智游移内隐认知时的持续注意任务表现较好。(2)就心智游移频率而言,心智游移内隐认知与心智游移频率显著正相关,即消极心智游移内隐认知时的心智游移频率较低,与实验2a一致;(3)就MWQ而言,持续注意反应任务中的心智游移频率、任务表现和MWQ得分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并未发现实验任务与生活事件中的心智游移频率的一致性。综合而言,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探针频率较高时,心智游移频率较低;消极的心智游移认知时,心智游移频率较低;探针频率和心智游移认知对心智游移频率的影响,支持了心智游移的解耦合假说。
其他文献
社区发现作为网络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应用涉及到从查找通信网络和生物网络社区到金融风控中老赖识别等多个领域,受到了统计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广泛关注.然而过
股权被无权处分,引发股权归属问题。《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中规定,名义股东处分其名下股权和一股二卖这两种无权处分情形,可以适用物权法中有关善意取得的规定,也即善意的第
本学位论文主要讨论了具有变时滞的中立型分流抑制细胞神经网络系统和不具备全局Lipschitz条件的时滞分流抑制细胞神经网络系统,通过利用不动点定理和Lyapunov泛函方法获得了系统反周期解存在和稳定的充分条件.全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简要概述了本课题的历史发展进程,研究现状和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第二章讨论了具有变时滞的中立型分流抑制细胞神经网络(SICNNs)反周期解的存在唯一性和稳定性.现有文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和道路条件的限制,交通拥堵以及道路交通事故频发成为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难题。而近年来,网联自动驾驶(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CAV)技术
传统射频识别技术(RFID)因其卓越的性能优势被应用到社会产业的各个领域中,但在其巨大应用价值的背后,昂贵的RFID标签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推广,无芯片RFID技术的出现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靠的途径。作为传统RFID技术的低成本替代品,无芯片RFID技术同样存在着多标签识别冲突问题,无芯片标签因没有可用于关闭其响应的芯片,当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询问信号,识别范围内的多个无芯片标签都会产生响应,当
交替方向法(ADMM)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微分方程数值解领域,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算子分裂算法,如Dougals-Rachford分裂算法、Peaceman-Rachford算子分裂算法等,在上世纪
本文,我们研究了具对流项的不稳定的薄膜方程的初边值问题:(?)这里Ω(?)c RN,(N≥1)是一个有界区域,且(?)Ω属于C1,1,2T =(0,T)× Ω,n>0,m ∈R,a0>0,和∈ R.因为退化的原因,
随着各重大科研领域中大型装备应用的不断增加,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出现了部分大型装备的整体精度要求极高,无法通过提高零件制造过程中的精度来保证的现象。所以,这类型大型
本文应用自然边界归化理论和区域分解思想,研究了二维无界区域上Burgers方程的区域分解算法.第一章针对二维无界区域上Burgers方程,应用Cole-Hopf变换将Burgers方程转化,并用
针对因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产生的对助老助残工具的迫切需求。提出了推拉软轴传动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设计方案,包括仿生上肢机械臂设计、上肢机械臂运动学分析、基于服务的上肢外骨骼系统计算平台设计、上肢机械臂主从控制器制作。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1)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提出了推拉软轴传动的思路并基于此设计了增能外骨骼样机。其中为了提高肘部关节的空间利用率,将上肢机械臂三个自由度的驱动结构集中设计于肩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