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基于语料库研究学术语域中翻译英语相对于原创英语的差异特征和翻译汉语相对于原创汉语的差异特征,并探究二者的共性,即在具体语域内考察英、汉翻译语言变体是否存在翻译共性。“翻译共性”是20世纪90年代在语料库翻译学的基础上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概念之一,其定义来自Baker (1993),“在译文中而非原文中展现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不是特定语言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翻译共性”即翻译文本本身固有的和典型的特征,不同的语域、文体或不同语言中的翻译文本都存在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为翻译文本相对于同一种语言中原创文本具有简略化,明晰化,传统化、整齐化等特征。就先前的翻译共性研究来看,多数研究将注意力放在一种或两种翻译语言的总体特征上,而在具体语域中同时针对英汉两种翻译语言的语言变体特征研究很少。而不同语域(register)和体裁(genre)中,翻译语言的共性特征往往存在差别。因此,为了进一步证实或证伪翻译共性在英汉翻译语言中是否存在,本文通过基于语料库的实证分析来考察学术语域内两种翻译语言是否存在共性。本文使用的语料库包括:英语原创语料库Freiburg-LOB Corpus of British English (FLOB)和汉语原创语料库Lancaster Corpus of Mandarin Chinese (LCMC),翻译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Translational English (COTE)和翻译汉语语料库ZJU Corpus of Translational Chinese (ZCTC)。在对翻译语体的具体语言特征的分析中,本文分别考察了实词比例(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虚词比例,实词虚词比等指标来研究翻译语料简略化的特征。其次,从平均句长,平均句段长度,语法功能词等角度研究翻译语料明晰化或“显化”的特征。再次,从汉语的被字句和英语的被动用法的角度研究翻译语料规范化的特征。本研究发现,在学术语域中,翻译汉语和翻译英语确实存在共同的特征:首先,翻译汉语和翻译英语的实词比例和实词虚词比都低于非翻译文本,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说明翻译文本的信息容量更低,支持翻译共性假设的“简化”假设。其次,鉴于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本文对学术语域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的平均句段长度进行了对比,发现学术语域翻译汉语的平均句段长度高于非翻译汉语的平均句段长度。相比汉语,由于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本文也比较了学术语域翻译英语与非翻译英语文本的平均句子长度。结果发现,翻译英语文本的平均句长高于非翻译文本。这说明翻译英语和翻译汉语的文本比非翻译的文本句子更冗长,支持翻译共性研究的“显化”假设。最后,在比较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的被字句使用频率时发现,两者的数据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同时在比较翻译英语和原创英语的被动用法的使用频率时也发现,带“by”的被动用法的数据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不带“by”的被动用法在学术语域原创英语中频率更高。因此,就汉语被字句和英语被动用法而言,学术语域翻译汉语和翻译英语文本均没有“规范化”特征,不支持“规范化”假设。此外,在对更具体的语言的分析中,本文还发现:一、小品词在学术语域的翻译英语中使用频率明显低于非翻译学术语域文本,同时在翻译英语语料库总体中小品词也有使用频率更低的特征,并且都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二、情态动词和“to”在学术语域的翻译英语中使用频率低于非翻译学术语域文本,同时在翻译英语语料库总体中使用频率低于原创英语语料库总体,并且都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上述实证研究总体表明,在学术语域中,英语和汉语的翻译语言变体的确存在某些跨语际的翻译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说明,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在翻译过程中存在某些相同或类似的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