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诗十九首》接受史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aojie83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召唤了一代又一代的接受者,从而形成了绵延千年的辉煌接受史。由于《古诗十九首》在明代的接受情况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本文旨在借鉴接受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以读者为出发点,在文献资料与理论分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对明代主流诗学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情况做细致梳理,以期揭示《古诗十九首》对明代诗歌批评、诗歌创作的影响及其原因。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接受美学以及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的接受史研究成果。其次,概述明代《古诗十九首》接受史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研究的未尽之处。最后,阐述本论题展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正文部分的三个章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全文的有机整体。前两章为全文的主体内容,以时间为序,按明代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渐次分析主流诗派及诗论家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情况。第一章主要论述以七子派为代表的复古派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状况。七子派对《古诗十九首》表现出文学批评与创作实践并重的接受倾向。他们一方面从《古诗十九首》的法度、艺术特色、审美意蕴、诗史地位等方面展开文学批评,将《古诗十九首》树立为汉魏诗歌中他们尊崇取法的最高典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极为推崇《古诗十九首》,因此又将其视为模仿的圭臬,创作了大量仿拟《古诗十九首》的诗歌作品。第二章重点考察明代后期的公安派、竟陵派、陆时雍与许学夷四家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与接受。他们表现出各取所需的接受风貌,有的从“性灵”角度来接受《古诗十九首》,有的以《古诗十九首》作为文学范式来诠释“神韵说”的诗学理论,还有人以《古诗十九首》为中心,对明代复古派的汉魏诗论进行学术总结。第三章对《古诗十九首》在明代的接受活动进行理论总结,重点论述《古诗十九首》对明代诗歌批评与创作的作用及影响。
其他文献
“かかろ”与“かけろ”本来是一对自他动词。其最基本的意义,前者为“垂悬”、“悬挂”;后者为“挂上”、“搭上”。两者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处于不稳定的事物,或者把一个处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偶蹄兽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快,人畜共患。近年来虽然有些国家已经消灭了本病,但在非洲、亚洲、美洲,甚至欧洲都有很多国家时不时暴
吴茱萸五加(Acanthopanax evodiaefolius Franch)是我国特有的五加科(Araliaceae)五加属Acanthopanax Miq.植物,以其根皮作为“五加皮”入药,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
目的了解伊宁市中小学生近视与遗传的关系,为能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2015-2016年对伊宁市随机抽样的6所学校(市区和镇区各3所)进行问卷调查及
根据网络统计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每年至少发生5起以上较为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虽然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
杨慎为“明代三才子”之首,以博学广著著称,贬谪云南后对明中期云南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然学术界对其研究尤其是后期诗歌研究还不够全面具体,本文通过研读杨慎后期诗歌,
《剪灯新话》和《聊斋志异》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时代、社会、作家个体的不同,两部作品也往往在相似之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些“同”与“不同”主要体现在创作动机、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诊断特征是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本病被OIE列为A类
近年来,广西旅游业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广西旅游景区标识语的英译还存在不少问题。从根本任务而言,英汉互译就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信息的转换。信息结构理论主要关注新旧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