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多西他赛(DTX)为模型药物,构建一种抗巨噬细胞吞噬多肽(Pep CD47)和循环肿瘤细胞(CTCs)靶向多肽(Pep10)修饰的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SLNs),进行SLNs的理化表征,并对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通过酰胺键将硬脂酸(SA)与聚乙二醇(PEG2000或PEG6000)进行连接,制备SA-PEG2000或SA-PEG6000,以增加PEG的亲脂性;利用固相合成法,制备抗吞噬肽PepCD47和靶向肽Pep10,并通过酰胺键分别与SA偶联,制备SA-PepCD47和SA-Pep10。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DTX-SLNs,DTX-SLNsPepCD47,DTX-SLNs-Pep10以及DTX-SLNs-PepCD47-Pep10。采用透析袋法,在37℃条件下测定SLNs在pH7.4介质中的药物释放。利用X射线衍射(XRD)、差式扫描量热(DSC)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观察药物在SLNs中的存在形态及物理变化。采用MTT法,考察SLNs对细胞(MCF-7细胞,A549细胞,RAW264.7细胞和293T细胞)的安全性。利用上皮细胞粘附分子抗体(anti-EpCAM),检测细胞(MCF-7细胞,A549细胞和293T细胞)表面EpCAM的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价SLNs在体外对高表达EpCAM的癌细胞的靶向性以及对巨噬细胞的抗吞噬能力。将MCF-7细胞以及RAW264.7细胞按不同细胞个数比共同孵育以构建共培养体系,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SLNs-PepCD47-Pep10的选择性分布。Balb/c裸鼠尾静脉注射MCF-7细胞,构建CTCs动物模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LNs对血液中CTCs的靶向性,通过小动物成像仪观察SLNs的组织分布,采用液质联用仪检测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评价SLNs的长循环能力,并采用流式细胞仪考察SLNs对CTCs的体内药效;以C57BL/6黑鼠为实验动物,利用小动物成像仪评价SLNs在重复给药时的ABC现象。结果: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产物SA-PEG2000和SA-PEG6000成功合成;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结果表明,SA-PepCD47和SA-Pep10两者纯度均大于98%。经多肽修饰的SLNs粒径均小于200 nm,且外形圆整、粒径均一,并在pH 7.4的PBS介质中缓慢释放。XRD、DSC和FT-IR结果表明,DTX负载于SLNs后,药物与辅料之间存在一定相互作用。SLNs-PepCD47-Pep10安全性良好,对MCF-7、A549、RAW264.7和293T细胞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巨噬细胞RAW264.7对SLNsPepCD47的摄取率低于SLNs-PEG2000,高于SLNs-PEG6000。Anti-EpCAM检测结果显示,MCF-7细胞为EpCAM高表达,A549细胞为EpCAM低表达,293T细胞基本不表达。体外摄取结果表明,SLNs-PepCD47-Pep10能明显促进MCF-7细胞的摄取,同时抑制RAW264.7细胞的吞噬,而且在MCF-7/RAW264.7的共培养体系中,能选择性地进入MCF-7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表明,SLNs-PepCD47-Pep10在血液中能特异性靶向MCF-7细胞,提高MCF-7细胞对SLNs的摄取。体内不同时间点的组织分布、血液残留荧光量以及血药-浓度曲线的结果表明,相比于DTX-SLNs,DTX-SLNs-PepCD47-Pep10能抑制内皮网状系统的吞噬,延长载体循环时间。体内药效学结果表明,给药4 h后,DTX-SLNs-PepCD47-Pep10对癌细胞的杀伤力是DTXSLNs的2.3倍。ABC现象考察结果表明,第一次给药时,SLNs-PepCD47与SLNsPEG6000的体内循环时间接近,第二次给药后,SLNs-PepCD47体内循环时间长于SLNs-PEG6000。结论:本文成功制备靶向CTCs的长循环纳米粒,在体内外均有良好CTCs靶向性和抑制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可有效解决当前CTCs治疗手段所存在的诸多不足,为癌症患者的诊断、术后评估以及癌症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