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看关中民俗语汇的传译——以《白鹿原》中的民俗语汇为例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a1114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人类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离不开语言的转换,但它并不只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因为语言反映文化,而且受文化制约。自一九九零年由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嘞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出版,他们第一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方向,研究界自此打破了传统的观念,把翻译研究带入了一个多维发展的新阶段。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的单位应该是文化,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文与译文之间文化功能的等值。因此,翻译的目的应该是跨文化信息传递,达到文化的最佳交流与融合。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提出,标志着翻译研究迈向了一个新台阶,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民俗语汇是随着民俗语言学的产生而进入语言学领域的一个新术语。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语汇应该受到广泛关注,人们有责任去保护并传承这项属于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陕西关中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民俗文化更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研究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及其语汇的文化传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选用陕西代表文学巨著《白鹿原》中的关中民俗语汇为语料,试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指导,在对负载着丰富民俗文化的关中民俗语汇进行文化解读的基础上,提出异于常规的归化异化的“移植”翻译策略,详细剖析了独具关中特色的民俗语汇的具体翻译方法,以便更好地传递这些语汇中的文化内涵,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指出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关中民俗语汇传译的指导意义,在翻译的文化转向研究中,要达到文化信息的最佳传递,翻译过程与文化解读密不可分,“移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翻译策略。本文对于关中民俗语汇的翻译策略和具体翻译方法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在文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民俗语汇传译的可能性和操作性。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社会工业化发展也紧随其后,进而衍生出了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发展。因为工业化在不断进步中,所以电气自动化应运而生。本文就电气自动化的建设与
修辞学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古希腊时期,各个时期不同的学者对修辞有不同的见解,对修辞的研究也有所不同,但是,历史证明劝说一直是修辞永恒的主题。修辞能够激起任何文本在特定语境当
意法半导体公司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经理Bob Krysiak合纵连横,这是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的外交基础,是应对激烈竞争重要的战略手段。在半导体产业日益激烈的巨头竞争中,有一家公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翻译已不再是真空进行的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翻译的“文化转向”从忠于原文转向译文的社会功能。而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研究使译者从“隐身
目前,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类与政治类文章中,很少有人探究科技类文章翻译中的显化特征,显化假设在科技类文章中是否存在还未得到全面系统的证实。近年来,随着我国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带来了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潮流,以韦努蒂为代表的以化学学派极其推崇的异化策略受到推崇,在翻译界也引起了“尚异化、反同化”的呼声。由于国内重笔译、轻口
Mobile Linux,如果不是在等待消亡,那么就是只有在中国寻找它的救世主.现今在中国,相比于Symbian和windows Mobile,Mobile Linux正在逐渐失去市场份额.2007年,凭借Nokia和Son
期刊
音义学旨在于研究语音与语义的关系,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历史较短,但其中的语音-语义关系讨论却始于数千年前的柏拉图时代。与传统语言学不同的是,音义学认为语音和语义之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