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晶体及表面等离激元对稀土离子荧光辐射的调控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f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元素掺杂发光材料发展迅速,在荧光粉、显示器、X射线成像、激光器和光纤通信放大器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人们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将Yb3+离子作为敏化离子与稀土离子(Er3+,Tm3+等)共同掺杂时可以实现稀土离子在低频光的激发下辐射出高频光,即著名的频率上转换效应,该效应为低能量的长波光的利用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稀土元素的辐射能级较多,从可见到红外波段会产生各种不同波长的辐射光,如何调控这些辐射光是目前人们所研究的重点。光子晶体所具有的光子带隙结构,可以限制频率在带隙中的光子传播,因此对于调控稀土元素的发光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稀土离子的电偶极和磁偶极自发辐射的调控,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另外,金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对于上转换发光不仅有增强效应,同时在某些条件下还具有强烈的猝灭效应,其光学特性在于能够维持被称为表面等离激元的电子振荡,从而产生一个局限于金属表面的电磁场,因此,表面等离激元对上转换发光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从反蛋白石光子晶体及金纳米颗粒等材料的制备入手,探究其对稀土元素光致荧光及频率上转换发光的调控规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传统的沉淀法制备了YVO4:Tm3+,Yb3+,Er3+纳米晶及反蛋白石样品,在975纳米激光的激发下,得到了相应的频率上转换光致发光光谱。在反蛋白石样品中光子晶体对稀土离子在可见光波段的辐射峰强度有较强的调制作用,并且聚苯乙烯(PS)微球尺寸不同,辐射峰强度不同。另外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当PS小球尺寸为250 nm且Er3+离子浓度为2%时,上述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频率上转换发光有较好的白光特性,其中构成白光的蓝光部分主要由稀土离子Tm3+的辐射光(476 nm,1G4→3H6)和入射光的倍频(SHG)信号构成,并且以SHG信号为主,而绿光部分是由稀土离子Er3+的两个辐射光(525 nm,2H11/2→4I15/2;550,4S3/2→4I15/2)组成,红光部分则是由稀土离子Tm3+(648 nm,1G4→3F4)和Er3+(659 nm,4F9/2→4I15/2)共同构成。(2)制备了不同尺寸的PS小球形成的YVO4:Er3+反蛋白石样品,分别用波长为450 nm和975 nm的激光器激发,得到相应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荧光光谱。通过比较Er3+离子在绿光波段(525 nm,550 nm)和近红外波段(1533 nm,1155 nm)辐射峰强度,发现光子晶体的尺寸对于稀土离子Er3+的发光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近红外波段,在PS微球的尺寸分别为400和500 nm的反蛋白石光子晶体中1533 nm的荧光显著减小,而1155 nm的荧光显著增强。对400 nm的反蛋白石光子晶体,1155 nm处的荧光强度超越1533 nm处的荧光强度。上述特性证实了在可见和近红外波段反蛋白石光子晶体对YVO4:Er3+的荧光有强烈的调控效应。(3)在325 nm激光器激发下,得到了LaPO4:Eu3+纳米晶和由400 nm PS小球形成的LaPO4:Eu3+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荧光光谱,通过分析发现反蛋白石光子晶体对Eu3+离子的电偶极辐射和磁偶极辐射有着强烈的调控效应,使磁偶极辐射5D0→7F1与电偶极辐射5D0→7F2的相对辐射强度增加了1.4倍,该值已经远大于国外用Au周期性纳米结构得到的辐射比值。同时,通过探究不同尺寸光子晶体对磁偶极和电偶极跃迁的影响,发现反蛋白石样品对磁偶极辐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效应。上述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另一重要特性是695 nm处的5D0→7F4荧光辐射强度显著增强,并成为Eu3+离子最主要的荧光辐射峰,该现象也是由光子晶体的能带结构引起的。(4)研究了Au纳米颗粒对YVO4:Yb3+,Er3+(Ho3+)纳米晶样品发光的影响。当YVO4:Yb3+,Er3+纳米晶和Au纳米晶耦合时,Er3+离子位于525 nm和550 nm处的上转换荧光峰有明显的猝灭效应,而位于659 nm的荧光峰,以及YVO4:Yb3+,Ho3+与Au纳米晶混合样品,其上转换辐射峰的强度几乎没有变化。该结果证明了猝灭效应和荧光峰与Au纳米颗粒吸收峰的相对位置有关,若两者位置接近则猝灭效应较为明显。
其他文献
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多轮系、过约束的结构特征和小曲率多弯道的轨道线路特征,造成车辆走行轮轮胎不均匀磨磨损严重,其不仅带来了诸多安全、经济、环境等问题,还将阻碍跨座式单轨交通在全世界的进一步推广。本文从车辆结构参数、轮胎结构参数、轨道梁走行踏面构型等方面探讨走行轮轮胎不均匀磨损的机理,并找寻相应的控制方法。建立了考虑走行轮轮胎径向与侧向特性的15自由度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对比验证。为充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真菌产生的一种非甾体类真菌毒素,大量分布于玉米、大麦、小麦、高粱等作物中,对动物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文综述了玉米赤霉烯酮的理化性质、毒性危害和检测方法,总结了物理吸附剂对玉米赤霉烯酮吸附脱毒效果等,以期为减轻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提供参考。
燃料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小分子燃料(如氢气和氨气)与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它具有转化效率高、燃料来源广、清洁无污染等优点,是未来实现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途径之一。低温氢燃料电池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和成熟的一类燃料电池技术,而低温直接氨燃料电池由于氨成熟的生产、存储和运输产业链近年来也受到科研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制约低温氢燃料电池的主要瓶颈在于缺乏高活性
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是太空工作站、空间卫星、临近空间飞艇、长航时太阳能侦察飞机等航天飞行器主要能源的提供者。随着国家太空战略规划的确定与发展,目前所用的GaAs基空间太阳能电池远远不能满足未来航天的功率需求。因此,进一步提升其光电转化效率迫在眉睫。GaAs基空间太阳能电池的表面反射率是制约其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降低其表面反射率可以增加透过电池窗口层参与光电转化的光子数量达到提高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目的
超薄壁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集成电路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材料薄,传统成形技术加工超薄壁材料,存在加工难度大,易变形、易冲破等难题,已远远不能满足超薄壁材料的成形需求。激光冲击微成形技术采用激光作为成形工具,利用脉冲激光产生的等离子体爆轰波使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具有加工效率高、成本低、柔性好等优势,在超薄壁材料的成形加工中受到关注,但也存在烧蚀和绝热剪切失效现象,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和生产力的持续增长,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化石燃料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而化石燃料的不断开采和使用,也导致了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日益加重,因此,新能源的开发迫在眉睫。在众多新能源中,氢能因具有可再生、来源广、燃烧值高、产物为水无污染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最理想的化石燃料替代能源。近年来,利用太阳能将自然界中的水分解为氢气的光催化产氢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廉价、可行的
以微胶囊化叶黄素微粒为原料,研究开发一种叶黄素软糖。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叶黄素、凝胶剂、甜味剂、酸味剂、柳橙汁的添加量对叶黄素软糖的风味、口感、色泽和组织形态等感官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叶黄素软糖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叶黄素微粒的添加量为0.2%;凝胶剂为明胶,添加量为15%;复合甜味剂白砂糖:葡萄糖浆为1∶1;复合酸味剂柠檬酸:DL-苹果酸为3∶2,添加量为3%;柳橙汁添加量为12%
提高发电端可再生能源和终端电能的使用比例是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在发电端通过无碳铝电解技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金属铝中,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在使用终端通过铝空气电池技术将铝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的以铝为能量载体的能量循环过程即“电-铝-电”铝储能理念。同时在储能-应用的生命周期内与以氢为能量载体的氢储能和以锂离子电池为能量载体的电化学储
随着信息隐私的载体从线下发展到线上的网络与算法场景,我国信息隐私的功能也在变迁:从以控制人格图像为主的名誉隐私,发展到以信息自主决定为主的网络信息隐私,再到融合了信息自主决定和控制人格图像双重功能的算法隐私。为清楚界定算法隐私的边界,采取历史分析、文化分析和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信息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标准的异同。信息隐私涉及不同社会的文化差异,国际标准难以统一,应采本土化标准。个人信息通常不涉及
随着全球能源与环境压力的加剧,以石油产品为代表的不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油品净化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受到相关行业的普遍关注。液压润滑系统广泛应用于机械、动力等工业设备中,运行时产生大量的杂质颗粒等污染物,极易造成设备故障,企业普遍采用油品整体更换或在线净化的方法,资源消耗大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静电净油技术因其无耗材、环保等特点,近几年在航空液压油、变压器油等污染度较低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