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篇与翻译心得有关的翻译实践报告文。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本人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委托,独立承担了日文版《佐藤可士和的超沟通术》一书的汉译任务。在汉译该著作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书中有几个关键词虽多次出现,但因语境不同,故而无法采用同一种译法。在着手翻译《佐藤可士和的超沟通术》的过程中,笔者遇到了各种问题,其中最为困扰的就是如何不受形式所困,将原文内涵尽量完整地体现于译文之中。在翻阅资料、解决翻译难题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我国当代翻译界学者王建国于2002年提出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该原则提出的“使译文假设集与原文假设集保持一致”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本翻译实践的汉译过程,而且对于不同语境下同一词汇的译法选择更是具有启发作用。因此,笔者决定选用推理空间等距原则解决翻译中所遇到的诸种问题。该翻译报告以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为指导,从《佐藤可士和的超沟通术》的汉译中选取部分具体实例,探讨该原则在词、句、语篇三个层面的实现路径。通过对翻译实例的剖析,可以明确这一原则在《佐藤可士和的超沟通术》的汉译中的指导应用。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由三部分的内容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王建国根据关联理论提出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以及选择这一理论指导、评价《佐藤可士和的超沟通术》的可行性。该原则旨在为追求翻译的“忠实性”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法。其方法是:一、翻译是一种由“原交际者与其意向受众的交际即原语语内交际”和“译者与译语受众之间开展的译语语内交际活动”两个过程构成的双重交际活动。每种交际都是交际者对受众做出假设的、带有意向性的动态过程。二、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译者能否把握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其中之关键,在于译者对信息意图中的假设集的把握。三、由于意向受众的认知环境不同,故译者在传递交际者的假设时需要对假设的明示方式进行调整,必要时舍形取义,以求原文意义得以忠实转述。中日文字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但在具体使用中也有明显的差异。只有不拘泥于字形、词形,在保留原文语义空间的前提下完成语码转换,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忠实。因此,推理空间等距原则适用于对日汉翻译实践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第二部分通过列举实例,比较原译文与出版社修改后的译文的优劣,分析推理空间等距原则的实现方式。该部分将从词、句、语篇三个层级单位举例分析双语转换过程中语义对等的实现方式,旨在得出结论:一、在词级层面上,寻求双语间的义素量或义素结构对等,可实现语义对等;二、在句级层面,寻求译文与原文内部意义结构的对等,可实现句义对等;三、在语篇层面,寻求语义链意义对等,可实现语篇意义对等。由此,最终达到全文的忠实性翻译。第三部分是基于第二部分的实现方法,从词、句、语篇三个模块进一步对翻译文本在整个翻译实践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自我审视、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在推理空间等距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文本翻译的具体应用。首先,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需在该原则的启发下,激活词、句、语篇的意义潜势;其次,通过对各层级翻译的具体例示剖析,明示该原则的实现路径。具体说来,在语词翻译过程中,以义素分析为手段,通过在译语中保留原语的义素空间实现语义等值;在翻译句子时,以原文语境中的搭配词为引申视点,根据词的相互制约关系在译入语中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以此使译文与原文内部意义结构的对等;而翻译最复杂的语篇时,则巧妙利用同现、复现关系,准确理解原文,并遵循译入语的语言习惯,重构语义链,通过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语义链内部的联系,实现忠实翻译。通过上述分析,还原《佐藤可士和的超沟通术》的翻译完成过程,对翻译成果做出重新审视和总结,希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以后的翻译实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