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理”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母亲叙事,是女性叙事的重要方面,母亲叙事伦理,是作家基于叙事的主题寻找女性话语的言说途径,是作家对历史的反思,对女性生命体验的思考。在中国文学史的脉络中,母亲叙事的传统由来已久。20世纪,随着外国文学思潮译介和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母亲叙事的叙事伦理呈现出新的质素和可供探讨的空间。本文选取八、九十年代部分作家的母亲叙事作品作为讨论的对象,探讨母亲叙事中叙事伦理的走向,通过20世纪五四时期,左联作家,张爱玲等母亲叙事伦理的分析和比较,总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母亲叙事伦理的特点。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论文中提及的重要概念“宏大叙事”“日常叙事”“叙事伦理”进行了辨析,指明宏大叙事和日常叙事与叙事伦理的相通和不同之处,其次对论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整理,最后简述了本文中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根据战争和革命下的母亲叙事总结了宏大叙事中母亲叙事的叙事伦理特点,本文认为在战争和革命背景下的母亲叙事中呈现了作家对历史的反思,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政治意识形态的藩篱,但是仍旧缺乏作家对个体生命感受的关照。第二章通过作品中女性婚姻关系,女性家族发展史,女性亲子关系三个角度的分析总结了日常叙事中母亲叙事的叙事伦理特点,本文认为,“私人化”的写作使得女性个人的主体性成为作家自觉意识的对象,这不仅给作家和受众提供了情感交流的空间,更拓展了母亲叙事的广度和深度。第三章从角色意识的反思与冲突,性别意识的自觉与确认,女性灵魂的叩问与关照三个方面梳理了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四个重要节点中母亲叙事的伦理特点,通过比较发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母亲叙事伦理对此前母亲叙事伦理的承续与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母亲叙事伦理经历了一个从男权话语体系下的书写到关注女性本体的过程,但是,不可否认,性别差异导致的价值观的差异,性别的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百年之前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对女性归宿的预言依然奏效。结语部分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母亲叙事伦理特点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本文的一个总论。从纵向上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20世纪虽然短暂,却实现了女性从自我发现到自我确认的跨越,这是女性对男权话语体系下建构的母亲形象的突破。从横向上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作家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作为书写的对象,透过母亲的窗口,我们得以窥见人性的欲望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