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中医药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因其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等特点,在众多医家中备受推崇。目前开展中医药防治IBS的研究逐渐增多。而对于痛泻要方治疗IBS的研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是适应症方面的问题。对比肝郁脾虚证,痛泻要方对其他的证候的疗效差异是否很大;另外,不同的疾病分类及个体化因素是否会导致疗效出现差异。对此问题加以研究,则有望实现适应症的优化,从而提高疗效。一是医患角度的疗效评价一致性问题。临床医生通常认为辨证论治后必然获得良好疗效,但体现在患者上的实际疗效未必明显。因此,需要开展患者角度的疗效评估特别是长期疗效的调查。研究目的:随访研究:进行IBS患者角度的疗效随访,一定程度上客观的评估痛泻要方加减治疗IBS的实际效果。病例系列研究:开展嵌入“不同分类及个体因素”的痛泻要方加减治疗IBS病人的临床观察,进行总体及个体的疗效分析,对痛泻要方加减治疗IBS适应症的优化提供初步依据。研究方法:随访研究: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门诊病例系统进行检索,由研究者应用随访问卷进行随访,记录IBS患者的治疗用药情况、药后近期及远期疗效情况、诱发/加重因素等,采用PASW Statistical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病例系列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IBS患者,给予中药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日1剂,早、晚温服,疗程为4周;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设计不同分类/个体因素的同时进行前瞻性观察,评估痛泻要方加减治疗IBS的临床疗效,收集各IBS患者数据,建立数据库,在总结疗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疗效在不同证候、主症、病情、亚型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随访研究本研究经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IBS病例118例,实际接受随访的病人83例。在整体疗效评价方面,认为治疗有效者占随访者90.36%(包括效果明显及一般有效),评价药物无效者6例。经治疗后,85.96%排便次数增多的病人获得改善,75.68%大便性状异常的病人大便可成形,63.46%腹痛/腹部不适的患者症状可减轻;5例诉有腹胀的病人有4例得到缓解,12名排便感觉异常的病人有5名症状可减轻,22例有肠鸣症状者其中4例可改善。远期效果方面,12.2%病人基本无复发,67.07%病人仍有复发,但次数较前减少,腹痛、腹泻等症状减轻,工作生活质量较前改善。2.嵌入“不同分类及个体因素”的病例系列研究共观察13例IBS的临床疾病特征及疗效。总体上,患者治疗后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总积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IBS-SSS应答者7人(53.85%),对明显缓解(AR)应答者6人(46.15%),IBS-QOL应答者2名(15.4%)。治疗前后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HAD)焦虑子量表积分无明显变化,抑郁子量表积分较治疗前稍下降(基线、治疗第4周积分分别为6.69±3.12、6.23±2.97)。除“肝郁脾虚”证外,痛泻要方对治疗“肝脾不和”、“脾虚湿盛”证也能起良好疗效,提示痛泻要方对其他证候起治疗作用。“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脾虚湿盛”,与“脾胃虚弱”、“肝气郁结,大肠传导失司”比较,痛泻要方的疗效显示出差异。痛泻要方能减轻腹胀,减少患者排便次数,明显改善患者大便性状;对疑似便秘型IBS也有疗效。但对改善腹痛的作用有所欠缺。在临床诊疗实践中,面对有腹痛的IBS病人,应注意适当针对其进行药物加减配伍(如秦皮、乌药等)。焦虑状态的存在能对痛泻要方的疗效造成影响。在临床实践中,面对存在精神因素影响的病人,应注意加强心理方面的疏导或结合心理疗法进行治疗。结论:1.根据随访研究所示,痛泻要方加减治疗IBS有良好疗效,在医患两者中疗效评价一致。痛泻要方加减对IBS症状改善的优势依次是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腹痛/腹部不适、腹胀、排便感觉;长期上看能减少症状复发。2.前瞻性观察痛泻要方加减治疗IBS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对IBS-SSS应答者有7人(53.85%);对AR应答者6人(46.15%)。本次研究中痛泻要方加减对IBS有良好疗效。分析不同分类及个体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发现,疗效反应除与“辨证”有关外,不同“主症”、“精神状态”、“病情”等均与之相关。痛泻要方加减治疗IBS在不同“辨证”、“主症”及“精神状态”中均显示其疗效差异。而其中痛泻要方改善腹泻明显,对腹痛的疗效欠佳,提示日后的临床实践中应注意针对该症状进行组方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