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愿望、信念、动机和情绪等)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道德认知判断是个体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和认知,对于某些行为的善恶好坏是非对错所进行的评价及判断。本文欲通过心理理论干预训练来促进儿童道德认知判断的发展,检验心理理论对儿童道德认知判断的影响。选取郑州市艾瑞德国际学校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共计104人参与研究全过程。其中,5岁组共35人(月龄55—66),,6岁组33人(月龄67—78),7岁组36人(月龄79—90)。将所有儿童随机分成两个实验组别,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52人。对训练组进行为期一月的心理理论干预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研究一:训练组儿童参与了为期4周的心理理论干预训练,每周2次,每次25分钟。训练包括:故事讲述、游戏互动和动漫视频问答三种形式,内容涉及到言语表达、观点采择、推理判断和二级错误信念等。对照组不做训练,和训练组共同参与了研究的前测和后测。研究二:训练组和对照组对4则道德故事做道德认知判断和确定归因方式,故事情境包括了主人公行为意图和行为结果匹配和不匹配两种情况。道德认知判断的前测和后测在研究一前测和后测完成后进行。通过研究一对训练组进行心理理论干预训练,从而提高其心理理论水平,用来考察在研究二中训练组和对照组的道德认知判断归因方式上是否有差异。研究结果:1.5—7岁儿童通过两个二级错误信念任务的人数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多。2.干预训练能够促进对5—7岁的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在后测中训练组二级错误信念任务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训练组二级错误信念成绩前后测差异显著。3.二级错误信念后测成绩上,实验组别和年龄组交互作用显著,实验组别和年龄组主效应显著。4.在道德认知判断中,行为意图和结果匹配故事情境中,三个年龄组能作出一致判断;行为意图和结果不匹配情境中,三个年龄组不能作出一致判断。5.道德认知判断归因方式上,训练组在前测和后测基于意图归因上差异显著,对照组差异不显著。6.儿童心理理论与道德认知判断的意图性归因有显著相关,能够通过心理理论水平预测道德认知判断归因方式。本文将心理理论领域连接到道德认知领域进行研究,探讨二者的关系,通过训练提高儿童心理理论水平从而影响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归因方式。研究能够为儿童早期教育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心理理论的良好发展能够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尤其在语言理解、道德情境判断、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等方面,提高了儿童的社会化程度。通过提高心理理论水平来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