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一句子于2009年七月初在百度贴吧出现后,由此而产生的“寂寞”结构,即“NP+V+的不是A,是B”,便在各大论坛,个人博客甚至报刊杂志中迅速“走红”。与此同时,“寂寞”结构也吸引了不少语言学研究者的兴趣,他们的研究使我们对“寂寞”结构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但是,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寂寞”结构进行句法、语义或语用方面进行分析和描写,属于静态研究,很少涉及这一结构意义建构过程以及其幕后的认知机制。因此,总的来说,这些研究没能让我们对这一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合成理论主要关切言语意义的在线生成和解读问题,即言语意义的在线建构问题,这显然属于一种动态研究(王文斌,2004)。因此,运用概念合成理论来探索“寂寞”结构的意义建构过程,能为深入理解“寂寞”结构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概念合成理论拥有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即概念整合网络。该网络中的四个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输入空间之间通过部分跨空间映射连结,其结构和成分被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并在合成空间里经过组合、完善和阐述等认知操作产生层创结构。根据其所表达的不同意义,我们可以把“寂寞”结构分成两类:消除型“寂寞”结构和获得型“寂寞”结构。本文将这两类结构分别置于概念整合网络的框架下,对其意义建构过程进行举例分析。分析发现,这两类“寂寞”结构意义建构过程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它们所建立的类属空间所表达的意义不同。同时,分析还揭示出了这两类“寂寞”结构在意义建构过程所呈现出的一些共同特征。例如,“寂寞”结构意义构建过程高度依赖语境,其意义建构过程涉及概念转喻机制和概念隐喻机制。通过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寂寞”结构进行分析,不仅实现了对这一结构的更深入理解,还有利于推动研究者们从认知的视角对其他与“寂寞”结构类似的新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同时,这一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概念合成理论的强大认知阐释力,并丰富了其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