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控制下的配股融资与盈余管理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xia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处于超强控制状态,基本上能够控制上市公司的决策和运营,而很少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挑战和阻力。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往往优先选择配股和增发来获得外部资金,为了取得配股资格和提升股票发行价格,大股东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行为,以侵占中小股东的财富和获得更多的隐性收益。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扭曲报告盈余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大股东能够利用实际控制权通过侵害中小股东来谋取隐性收益,从而独享公司的部分价值和财富。 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受到广泛的关注,学者们主要通过定性研究和描述性分析来证明盈余管理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性。然而,国内关于配股过程中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机理、分布特征及后果等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也缺乏专门从大股东控制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本文的目的就是从大股东控制的视角对配股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进行深入探讨,以揭示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的工作对于我国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监管机构的政策制定、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投资者的决策行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大股东控制的背景,以博弈论和计量分析为主要分析工具,重点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力机制,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分布特征和途径,检验了盈余管理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股票长期收益的影响,以及与大股东“隧道行为”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治理盈余管理的对策。除了第一章的“绪论”和第七章的“全文结论与展望”外,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在四个层次上展开: 第一层次(第二章):从大股东控制权隐性收益入手,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并基于获取配股资格和提升配股价格两个方面分析了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a)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的实际控制之下,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促使上市公司努力获取低成本的股权资本,导致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b)大股东在配股融资过程中可以通过掠夺行为攫取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隐性收益,从而使大股东具有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取配股资格的强烈动机;(c)提升配股价格以获得隐性收益也是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重要内在原因,大股东通过调整利润的时间分布可以改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的判断,造成配股价格的提升,使大股东获取更多的隐性收益。只要盈余管理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实施盈余管理就是大股东的最优选择,从而使盈余管理成为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第二层次(第三章):分别运用盈余频率分布模型和横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研究了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和动态变化特征,并探讨了盈余管理的方法和途径。研究表明:(a)上市公司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将净资产收益率(ROE)维持在略高于6﹪和10﹪的狭窄区间内,盈余管理行为随着配股政策的变化而亦步亦趋地改变;(b)基于横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配股公司在配股前三年和配股当年都存在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在配股之后盈余管理现象消失,与控制样本的对比研究证明了结论的稳健性;(c)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操纵流动性应计利润和其他应计利润来实现目标盈余,而非公平关联交易、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资产重组等是上市公司惯用的盈余管理手段。 第三层次(第四、五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该部分研究了配股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了大股东控制程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探讨了盈余管理造成的“隧道效应”。第四章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股票长期收益的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配股后上市公司的运营业绩和股票长期收益趋于下降,异常应计利润与配股后的经营业绩和股票长期收益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投资者由于没有能够及时“看穿”盈余管理行为而暂时高估了股票价值,从而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所蒙骗。第五章分析了大股东控制与配股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盈余管理造成的“隧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具有倒U-型非线性关系;大股东通过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实现了对中小股东的侵害,造成了上市公司价值、声誉和后续融资能力的下降;非公允关联交易是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富转移的重要途径,提供了大股东掠夺行为的直接证据。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机会主义行为削弱了资本配置效率,资本市场没有能够将稀缺的资本配置到具有良好盈利能力和成长机会的公司中去,并且导致了配股后大股东的“隧道行为”。 第四层次(第六章):从三个视角提出了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完善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制度;强化外部监督和控制体系;完善内部治理和控制结构。这三个方面属于法律和非法律的制度范畴,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改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防止大股东在配股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不仅是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亦是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如下: 1.基于大股东控制权隐性收益研究了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力机制。国内学者大多运用定性分析和简单统计描述来研究盈余管理问题,缺乏对大股东控制下盈余管理产生机理的分析,因此构建理论模型对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创造性工作具体表现在:(a)基于大股东控制的掠夺效应分析了旨在获取配股资格的盈余管理动力机制;(b)基于信息不对称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分析了大股东旨在提升配股价格的盈余管理动机。 2.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改进了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国内学者主要采用管理后盈余分布法和Jones模型的时间序列版本来分析配股权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而本文对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改进。具体表现为:(a)使用行业横截面数据和修正的Jones模型来测度盈余管理,克服了时间序列数据的误差和局限性,能够更加合理地分离出可操纵应计利润;(b)分析了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和时间序列分布特征。 3.研究了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配股后经营业绩和股票长期收益的影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配股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股票收益表现,没有将盈余管理与配股后经营业绩和股票长期收益联系起来,而本文重点探讨了盈余管理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创新主要体现在:(a)研究了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配股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b)分析了盈余管理对股票长期收益和长期异常收益的影响。 4.研究了大股东控制程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分析了盈余管理对配股后公司价值的影响,证实了大股东控制的“隧道效应”。国内已有的研究多从定性描述来分析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而缺乏严格的实证检验,也没有涉及盈余管理与大股东“隧道行为”的关系。本文借鉴国外关于大股东控制的前沿研究成果,将大股东控制权隐性收益的研究扩展到盈余管理领域,探讨了盈余管理对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影响。创新之处为:(a)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盈余管理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的非线性关系;(b)分析了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与配股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以检验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对中小股东的侵害程度;(c)通过考察非公允关联交易提供了大股东“隧道行为”的直接证据。
其他文献
R&D投入直接作用于企业研发活动,或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重要影响.运用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对创业板118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一方面,企业R&D投入强度对企业研发产出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的殖民统治始于1907年。到1945年战败为止,在日本侵略我国东北的历史各阶段其对朝鲜族的殖民统治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以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小学为研究
孔子礼学以个人、社会和国家为基本视角,以人的自然情感为基点,以知行结合为手段,以建立安定有序的社会为目的,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礼学思想。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汲取孔子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倡导的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学中如何使其真正落地?文章以“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就
彭真同志的《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一文发表后,我们组织从事党史、党建教学和研究的同志进行了学习和讨论。大家认为彭真同志的讲话既阐明了延安精神的历史地位和精神实质,
当今,制造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其竞争的焦点主要表现为快速响应顾客需求、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此我国制造业如何改善运作系统,设计并生产出低成本,短周期,高质量,高可靠的产品,快速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很难投入学习,达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状况,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不断发展壮大。与此相对应的是,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逐渐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如何使高职院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经历了从古代的自然融合到中世纪的双重“堕落”,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携手作战”,最终发展到分裂对峙的局面,并随着“索卡尔事件”和科学大战的到来,这种分裂达
新闻精神的内涵  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构成了新闻精神的主要内容。  务实的科学精神。新闻工作者不断坚持探寻新闻背后的新闻,不断还原事实的本来面貌,让受众充分了解事件的真实状况,这是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精神,也是其责任与义务。真实是新闻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闻传播业存在的根基,是新闻媒体发展的条件,是职业新闻工作者的天职。职业新闻工作者在开展新闻活动时,应当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