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人骨髓、脂肪及脐带三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能力的差异,并从microRNAs和基因表达的分子层面初步揭示其成脂能力差异的分子机制,为MSC脂肪分化异常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靶点和为MSC的临床治疗选择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人骨髓、脂肪及脐带三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和培养,通过表面抗原染色用流式细胞仪对三种不同来源的细胞进行鉴定,并诱导第三代细胞向成脂细胞分化。我们在细胞诱导分化的第0d和14d,分别对其进行油红0染色,并对染色结果行定量分析。随后RT-PCR及qRT-PCR同时检测成脂相关标志物PPARγ、FABP4、PLIN1和LPL的表达。q RT-PCR检测miR-27及miR-130/miR-301/miR-454家族在三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第14d的表达水平。通过分析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中关键转录因子PPARγ与miR-27及mi R-130/miR-301/miR-454家族在三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的相关性,以此探究三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能力差异的潜在机制。结果: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三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形态和免疫表型上无明显的差异。但其成脂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且成脂诱导分化能力的大小表现为Ad-MSC>BM-MSC>UC-MSC。qRT-PCR结果显示PPARγ的表达UC-MSC>BM-MSC>Ad-MSC,与RT-PCR结果一致。同时三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成脂分化过程中,miR-27、miR-130a、mi R-130b、miR-301a、miR-301b及miR-454的表达分别呈BM-MSC>Ad-MSC>UC–MSC;BM–MSC>UC-MSC>Ad-MSC;UC-MSC>Ad-MSC>BM–MSC;UC-MSC>BM-MSC>Ad-MSC;UC-MSC>BM-MSC>Ad-MSC;BM-MSC>UC-MSC>Ad-MSC。通过以上mi RNAs与PPARγ表达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mi R-301b与mi R-130b,组成miR-301b~miR-130b簇,其与PPARγ在三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及三种细胞的成脂能力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三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向成脂诱导分化的能力具有显著的差异,其成脂分化的能力与miR-301b~miR-130b-PPARγ轴的表达成负相关。miR-301b~miR-130b-PPARγ轴参与决定了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