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讨Cone Beam CT(CBCT)三维测量在下颌骨生长发育研究中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2.用CBCT三维测量方法分析正常替牙期儿童下颌骨硬组织三维方向生长发育的特征,得出正常替牙期儿童下颌骨生长发育的一般趋势。
材料和方法:
1.选取一名正常替牙期儿童(男,年龄:8岁),拍摄CBCT影像,通过NNT软件输出Dicom文件,并采用Dolphin Imaging11.0软件对Dicom文件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er Reconstruction,MPR)。分两个阶段对29个解剖标志点进行定点,第一阶段于1天内相继进行3次定点,相隔一周后进入第二阶段,再次于1天内相继进行3次定点。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每个标志点在两个阶段所得的三维坐标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选取来温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检查的140例6-12周岁正常替牙期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6-8周岁(替牙早期)年龄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93±0.83岁),9-12周岁(替牙后期)年龄组80例(男40例,女40例,平均年龄10.58±1.14岁)。对两组儿童分别拍摄CBCT影像,通过NNT软件输出Dicom文件,并用Dolphin Imaging11.0软件对CBCT影像进行MPR定点,测量与下颌骨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指标,共测量线距24项。所得两组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成组t检验分析,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同一名医师对于同一重建正常下颌骨图像前后两阶段定位标志点所得的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标志点的可重复性均很好。
2.下颌骨生长发育的趋势为向下向前向外移位。以往没有进行有关正常替牙期儿童下颌骨宽度和厚度的三维研究,本实验通过测量左右下颌角点GoL及GoR间距离代表下颌骨宽度,测量颏孔近颊点Mf3及颏孔近舌点Mf3间距离得出颏孔近中下颌体厚度,测量颏孔远颊点Mf4及颏孔远舌点Mf4间距离得出颏孔远中下颌体厚度,测量下颌小舌Lm及下颌小舌颊点Lm间距离代表下颌支厚度。替牙早期和替牙后期儿童下颌骨CBCT测量比较,24个测量项目中有22个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替牙后期大于替牙早期的测量项目有:下颌骨长度CoL(R)-Gn、下颌骨宽度GoL-GoR、下颌体长度GoL(R)-Gn、下颌体高度Mf1L(R)-Mf2L(R)、颏孔近中下颌体厚度Mf3L(R)-Mf3L(R)、颏孔远中下颌体厚度Mf4L(R)-Mf4L(R)、下颌支高度CoL(R)-GoL(R)、下颌支厚度LmL(R)-LmL(R)、两侧髁突间距离CoL-CoR、两侧冠突间距离CorL-CorR、两侧乙状切迹间距离SgL-SgR、两侧颏孔近颊点间距离Mf3L-Mf3R、两侧颏孔远颊点间距离Mf4L-Mf4R、两侧颏孔远舌点间距离Mf4L-Mf4R、两侧下颌小舌间距离LmL-LmR。下颌骨长度变化最大,其次是下颌体长度和下颌支高度。两侧颏孔近舌点间距离Mf3 L-Mf3R几乎不变,下颌后牙区宽度36-46距离有所减少,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
1.CBCT图像结合MPR定点可重复性高,稳定性强,可用于评价正常替牙期儿童下颌骨生长发育的特征。
2.下颌骨生长发育的趋势为向下向前向外移位。替牙后期下颌骨长度、下颌骨宽度、下颌体长度、下颌体高度、颏孔近远中下颌体厚度、下颌支高度、下颌支厚度较替牙早期大。下颌骨长度变化最大,其次是下颌体长度和下颌支高度。两侧颏孔近舌点间距离几乎不变,下颌后牙区宽度有所减少,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