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负极材料的形貌设计、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liao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负极的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 m Ah g-1,具有较低的嵌锂电位,使得锂离子电池具有相对较高的电压平台,同时硅是地壳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元素,广泛存在于岩石、砂砾、尘土之中,被认为是取代传统锂离子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来构建下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然而,硅负极材料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体积膨胀,从而导致电池中极片的极化增大、循环性变差,更使电池有失效的风险,且硅本身具有半导体性质而电导率差等,成为硅基负极材料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阻碍。因此,当前对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已成为众多科研机构、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和电池生产企业的研发重点。本文通过优化硅碳负极材料的颗粒结构,缓冲硅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并通过生成或添加导电介质提高硅碳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明显地改进了硅基负极的性能,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为了缓冲硅碳复合材料的体积膨胀,设计并制备了二次颗粒结构的硅/无定形碳/石墨/沥青碳(Si@C/Gr@C)。通过多次化学气相沉积(CVD)包覆及等静压技术,利用沥青、石墨、硅为原料合成复合材料Si@C/Gr@C。发现CVD对Si进行处理,能在纳米硅的部分表面形成一层类似石墨烯的包覆层,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和较好地缓冲了体积膨胀。半电池测试表明:该复合材料的放电容量1295 m Ah g-1,首次库伦效率(ICE)为91.2%。另外,通过扣式全电池测试,在0.5 A g-1的条件下,发现Si@C/Gr@C样品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90%。对纳米硅表面进行预处理,在纳米硅的部分表面形成一层类似石墨烯的包覆层,既能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又能缓解硅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产生的体积膨胀,提高材料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电池的循环性能。(2)为了进一步提升硅碳负极材料的电导率,在复合材料中加入碳纳米管,设计并制备了具有猕猴桃结构的硅/碳纳米管/石墨/碳(Si/CNTs/Gr/C)复合材料。首先通过静电自组装将硅纳米颗粒与碳纳米管均匀复合,形成交叉式的内部导电网络结构。然后,通过球磨和喷雾干燥方法形成Si/CNTs与石墨复合材料,一方面,石墨能稳定复合材料结构,形成骨架支撑,以增加负极材料的首效;另一方面,外层热解碳能物理隔离电极液的侵蚀,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同时还能大幅提升锂离子在复合材料表面的扩散速度。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复合材料Si/CNTs/Gr/C具有高的质量比容量以及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0.1 A g-1的条件下,Si/CNTs/Gr/C电极具有较高的初始放电容量(1450.6 m Ah g-1),初始库仑效率(ICE)为76.8%;Si/CNTs/Gr/C电极在0.2 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在670.3 m Ah g-1。(3)为了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及硅碳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通过喷雾干燥和静电自组装工艺制备了球型石墨/纳米硅/石墨烯/碳复合材料(Gr/Si/r GO/C),利用石墨作为提高纳米硅导电性的载体和基质材料。氧化石墨烯是复合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具有良好导电网络和低欧姆电阻的关键。碳包覆层的引入可以防止纳米硅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强化Gr、GO和Si的结合。电化学性能表明:复合材料Gr/Si/r GO/C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200 m A g-1的情况下,Gr/Si/r GO/C复合材料具有1212 m Ah g-1的高放电容量,初始库仑效率(ICE)为80.4%,100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1.7%。(4)为了降低复合材料的极化作用,提高材料的导电性,缓解材料的体积膨胀,利用静电自组装及冷冻干燥等技术,设计并合成了多孔硅/石墨烯/碳复合材料(Si/r GO/C)。主要利用纳米硅、酚醛树脂、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通过电荷自组装工艺将纳米硅造粒形成多孔结构并与氧化石墨烯均匀复合,通过CVD工艺在多孔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表面包覆一层纳米碳膜,这种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有效地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同时,在多孔硅中引入石墨烯降低了充放电过程中的极化作用。另外,在前驱体表面包覆一层致密的碳包覆层有效地避免纳米硅与电解液直接接触,避免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在循环过程中迭代增长。电化学性能表征表明:在0.5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周后,放电比容量仍保持1465 m Ah g-1,并保持81.3%的容量保持率。此外,以Si/r GO/C作为负极材料制备全电池,在循环800周后,放电容量仍有446.4 m Ah g-1,容量保持率仍高于80%。
其他文献
起源于对量子力学时间对称性的探讨,Yakir Aharonov和Lev Vaidman提出了利用双态矢量形式来描述一个量子态。在这种形式下,当前量子态的性质不只受过去的影响,还受未来的影响,因而会表现出一系列奇特的性质。在实际情况下,这种由双态矢量形式描述的量子态通常可以由对量子系统的前选择和后选择来完成。在测量该量子态的性质时,为了保持描述该量子态的双态矢量不发生改变,我们的测量过程对量子态的影
突变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材料,对于突变的研究一直都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自发突变是没有外界诱因的情况下生物体自然发生的突变现象。探讨自发突变的性质和特征可以为我们了解基因和物种的自然演化提供重要信息。在丝状真菌有性周期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突变现象——重复序列诱导的点突变(Repeat induced point mutations,RIP),其一般发生于减数分裂前,通过某种机制,识别基
非奇异H-矩阵作为一类常见且非常重要的特殊矩阵,其相关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数学、控制论、电力系统理论、神经网络以及智能科学和工程学等领域.近年来,基于M-矩阵(H-矩阵)的一些方程的求解算法、约束解的界等问题涌现出许多重要的结果.那么,面对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尤其是大规模问题,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判断某些矩阵是否为H-矩阵.另一方面,鉴于H-矩阵的广泛应用背景,H-矩阵的各种特殊性质也亟待人们
在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在与肿瘤细胞竞争有限的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同时,还面临着缺氧压力。营养物质与氧气的不足不仅会破坏巨噬细胞代谢稳态,而且会改变巨噬细胞极化与活化方向。因此,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面临代谢与功能表型的重塑,并由此介导其与肿瘤细胞之间的交互对话,调控肿瘤的进展与预后。糖异生是细胞利用代谢产物合成葡萄糖的重要代谢途径,是细胞应对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不足,而维持物质及能量供应的重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历程的最佳见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2013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制作要求,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实现一村一档。2013-2018年住房与建设部等部门共完成了五个批次
结构矩阵在现代生活的诸多领域如经济学、统计学、逼近理论、数值计算以及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都有着重要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结构矩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传统数值计算已经无法满足高精度的计算需求。因此,使计算结果达到更高的计算精度是我们的研究目标。不同于传统数值计算,高精度数值计算能有效的与高效计算机紧密结合起来,在较高的计算速度前提下,提供更精确的计算结果。近年来,高精度计算的研究成
近年来,随着超分子化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基于非共价键作用构建的超分子组装体系在化学、生物和功能纳米材料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柱芳烃,作为一类新型的超分子大环主体,由于其合成简单、容易衍生且对不同种类客体分子的空腔适应性更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药物递送体系、人工光捕获体系和智能窗等多种功能纳米材料的构筑与研究。本论文围绕水溶性柱[5]芳烃分别构筑了超分子药物转运体系和人工光捕获体系,并对它们
本文主要研究相场方程的时空自适应有限元方法.相场方程作为计算数学中一类重要的物理模型,其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类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由于相场方程中含有小参数ε,涉及边界层现象.因此所采用的数值方法需要空间网格尺寸以及时间步长和界面宽度ε满足一定的关系,故采用自适应网格来求解该类方程问题具有更大的优势.在自适应过程中,后验误差估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梯度重构作为有限元方法的后处理技术之一,其具有许多的优势,
场效应晶体管是集成电路的基础逻辑单元,目前芯片中的晶体管的制备方法来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技术。为了提升芯片的集成度,晶体管的架构从最初的平面结构发展到了三栅鳍形和环栅纳米线结构。其中纳米线环栅结构可以进一步增强栅极的静电控制能力,有效压制短沟道效应,但这种结构需要借助高精度的极紫外光刻(EUV)。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自组装方法,在生长制备半导体纳米线结构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比如通过气相生长的方
电活性材料在力、电、光、热场等的激励下会产生载流子输运现象,呈现出复杂的多场耦合效应,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电活性材料的宏观物理性能与其本征的多场耦合效应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对其多场耦合效应的表征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扫描探针显微方法(SPM)自问世以来已逐步成为研究材料局域多场耦合效应的重要探测及调控手段,被形象地比作纳米工作者的“眼”和“手”,能够实现电活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