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助力型外骨骼相关技术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的仿生学研究。近年来,各国政府对助力型外骨骼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助力型外骨骼相关关键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助力型外骨骼技术在军事、救灾救援、康复医疗、交通物流、科考等多个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助力型外骨骼的使用过程中,行走动作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动作。本论文对助力型外骨骼负重行走过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本论文以西南交通大学研制的第三代外骨骼实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助力型外骨骼相关技术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的仿生学研究。近年来,各国政府对助力型外骨骼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助力型外骨骼相关关键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助力型外骨骼技术在军事、救灾救援、康复医疗、交通物流、科考等多个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助力型外骨骼的使用过程中,行走动作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动作。本论文对助力型外骨骼负重行走过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本论文以西南交通大学研制的第三代外骨骼实验样机为研究对象,对助力型外骨骼负重行走过程进行实验数据采集,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对负重行走过程进行动力学建模并分析,通过虚拟样机对负重行走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步态和工况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西南交通大学研制的第三代外骨骼实验样机为研究对象,仅考虑人体及助力型外骨骼在矢状面内的运动,将人机负重行走视为五连杆结构。对人机负重行走过程中下肢各特征角进行建模。运用光学动作捕捉设备,对测试者穿戴助力型外骨骼以步速分别为3km/h、4.8km/h、6km/h和载荷分别为10kg、30kg、50kg工况下测试的负重行走过程进行了运动参数捕捉。将采集到的人机负重行走运动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不同步速、不同负重工况下踝、膝、髋三个特征角角度的变化曲线。根据三个特征角角度的变化趋势,运用Sine Sqr函数对特征角变化曲线进行了拟合,获得不同工况下负重行走过程中各个特征角的运动方程。(2)根据负重行走过程中支撑腿的数量,将助力型外骨骼负重行走过程划分为单腿支撑状态和双腿支撑状态。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分别对单腿支撑状态和双腿支撑状态下的人机负重行走模型进行了动力学建模,得到了不同支撑状态下负重行走过程中踝、膝、髋三个关节的动力学模型。结合拟合得到的不同工况下各特征角的运动方程,运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仿真模块对不同工况下踝、膝、髋三个关节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获得了负重行走过程中三个关节的力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不同工况下三个关节的力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腿支撑状态与双腿支撑状态的最大力矩均出现在步速为6km/h,负重为50kg的工况下。单腿支撑状态下左膝关节力矩最大,其值为405.66N·m。双腿支撑状态下也是膝关节力矩最大,左膝关节力矩为134.63N·m,右膝关节力矩为154.64N·m。(3)运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建立了助力型外骨骼三维模型。基于虚拟样机分析软件ADAMS对不同工况下助力型外骨骼负重行走过程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将拟合得到的不同工况下各个特征角的运动方程作为激励施加到仿真模型中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得到了不同工况下膝关节的力矩和角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不同工况下膝关节的力矩和角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负重增加、步速加快,膝关节力矩最大值增大。最大力矩出现在步速为6km/h,负重为50kg的工况下,其值为58.62N·m。步速的改变对力矩最大值的影响不显著。(4)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对负重50kg工况,分别处于静立状态、单腿支撑状态和双腿支撑状态三种步态下的助力型外骨骼结构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将静力学分析得到的结果加载到仿真模型中,进行了模态分析。以助力型外骨骼步速为6km/h,负重分别为10kg、30kg、50kg工况时,运用虚拟样机进行动力学仿真获得的来自地面的冲击载荷作为激励施加到仿真模型中,进行了瞬态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静力学分析中单腿支撑状态下助力型外骨骼应力最大,其值为262.24MPa。模态分析中,单腿支撑状态下的第四阶模态中,助力型外骨骼发生的形变最大,其值为12.51mm。瞬态动力学分析中,负重50kg工况下,助力型外骨骼应力最大,其值为357.76MPa。
其他文献
内燃动车作为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前期建设投入少、运营维护成本低的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地区被广泛使用,在我国短途中转、支线运输及非电气化铁路路段也有一定运用潜力。内燃动力总成是内燃动车的核心动力源,一般悬挂在车体下方。为减小内燃动力机组激励对车体振动的影响,目前通常以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传递至车体的动反力为优化目标进行隔振参数的优化设计。采用此种优化方法,可以降低仿真周期,所得结
轨道静态不平顺检测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环节。轨道静态不平顺检测项目包括轨距、水平、超高、左右股高低、左右股轨向、轨距变化率和三角坑。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轨道检测任务日益加重。工务段仅可在夜间天窗时间进行检测,检测时间短,并且需野外作业,光照不足,工作环境恶劣。目前我国铁路现场普遍使用轨距尺进行轨道的轨距和水平检测,检测效率低,工作强度大,部分工务段使用轨道检查仪。轨道检查仪使用接触式位
传统的轮毂抛光打磨通常都是以人工为主,存在工作效率低,加工环境差的问题,无法将生产制造效益最大化,所以采用工业机器人来代替人工进行轮毂抛光打磨势在必行。在轮毂的抛光过程中,影响抛光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在加工过程中对其加以控制以保证加工质量,并且伴随着工业机器人编程难度的加大和对编程实时性要求的提高,采用传统的示教编程方法不仅编程效率低,质量也差。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进一步探索了轮毂抛光的工艺参数
随着微机电系统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微型电子器件在生活中的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很多无线传感器设备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工作,如何为这些器件长期供电是一个关键问题,一般的供电方式是使用电池,但电池寿命有限,而且对于处于恶劣环境中或嵌入型器件来说,定期更换电池很难实现。相对于电池的诸多缺点而言,能量收集技术可以把环境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代替传统的供电方式为电子设备供电。相比于其他能量源,生活中振动是普
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行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快速发展。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中重要的部分,以其舒适便捷、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等优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首先交通工具之一,与此同时,每日巨大的载客流量也给地铁车辆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齿轮箱作为地铁车辆关键部件,其工作可靠性直接影响到地铁车辆的行车安全,又因为其工作环境较为恶劣,长时间的工作及频繁的起停,使之
从过渡态理论在摩擦学领域得到应用以来,有关何种应力主导机械化学反应发生的争议一直存在,确定机械化学反应中的主导应力对推动机械化学反应理论的完善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单晶硅基底进行不同力作用方式下的磨损实验。通过改变不同力作用方式下的法向载荷、循环次数以及相对湿度等工况,得到不同条件下磨损情况,进一步分析不同应力作用下单晶硅基底机械化学去除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阐明单晶硅表
双向隔离DC/DC变换器可以实现相互隔离的不同直流电压之间的双向能量传输,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等优点,是带储能环节的供电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本文以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在高压直流母线与低压储能电池之间的能量交互应用,设计了一款1k W的基于变频控制的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首先,分析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欠谐振、准谐振、过谐振模式下的工作模态。运用基波近似法建立双向CLL
在研究高压相变的理论中,最常被用到的判据当属经典的热力学判据。追溯到相变的本质,母相总是朝着自由能更低的新相转变。经典相变热力学判据正是根据状态参数的n阶导数是否不连续来预测相变发生与否,但多阶导数的连续性验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相变判断的难度。在高压相变中,当温度一定时,吉布斯自由能的求解主要集中在对焓值的计算上。当两相的焓值随压力的变化而出现交点时,即认为交点所在为相变压力点。在本研究中,作者尝
本文利用光学透明性背向观测技术研究了液态水的冲击相变行为。基于光散射理论和相变动力学,讨论了水在多次冲击作用下的相变动力学机理。实验数据表明,冲击水透射率的演化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相变弛豫阶段、透射率下降阶段和恢复阶段。1.确认了相变早期的弛豫阶段在纳秒时间尺度内完成。分析表明,压力越高,相变程度越大,弛豫时间越短。由于该阶段石英在窗口/水界面诱导生成的新相粒子尺寸远小于给定入射光波长,
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牵引供电系统正常运行对于提高轨道交通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受电弓与接触网是牵引供电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弓网接触点位置,是进行后续弓网参数计算的重要一步。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刚性接触网与受电弓接触点检测研究,研究了基于多阶段检测的弓网接触点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提取受电弓视频图像,将采集的数据经过分帧及初步筛选得到初始的弓网图像,利用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