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贽作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其作品自成文为始便广为流传,尤以奏议文为代表,开一代文体变革之先河,对后世政治文化发展影响深远。陆贽所作奏议,条理精密,文笔流畅;上承燕许,下启欧苏。然当今专研陆贽奏议文者偏少,且研论多重其公文特性、政治思想及历史意义,对其文学风格虽有涉论,但鲜少独探其学术影响与接受意义。故本文选取陆贽奏议文为研究对象,以其成就经典化时期为时间节点,通过史家记载、选家收录、注家注释、专家评论、作家引用和读者阅读等方面,对其在唐宋时期的接受情况进行全面探讨,力求深入发掘其奏议文对后世的影响。
绪论主要对奏议文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并立足于当今专著、期刊文献等,阐明陆贽奏议文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为本文的接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章以陆贽奏议文在唐五代时期的接受情况为中心,分析探讨该时期陆贽奏议文的流传、载引、批评与定论等,总体而言乃其接受过程的发轫初兴阶段。陆贽文集成书尚早,中唐权德舆、韦处厚遵以类相从之原则对其进行整理、编纂,存《翰苑集》十卷等,推动影响了唐代世人对其进行书写、评价与接受,提出其文道“与伊说争衡,与典谟接轸”,继而将其作为师法对象“亦章句待之”,接受程度较深。该阶段对陆贽奏议文的载引频率相对偏少,基本集中于《旧唐书》中对其进行较为丰富的载录与定论,基本肯定了陆贽为人为文“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的历史、政治和文化意义,为宋代陆贽奏议文的经典化奠定基础。
第二章主要论述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的接受情况,该时期科技、文化迅速发展,乃其接受过程的逐步繁荣阶段。北宋陆贽文集在唐代版本的基础上新增了《陆贽制集》二卷、《陆贽奏议》十二卷、《牓子集》三种版本系统,呈现出版本相对稳定且多以单行本行世的特点,并通过献上进呈、君臣推尊等方式影响了北宋诸家对其的接受与传播,初步确立了其官方地位。该阶段对陆贽奏议文载引颇丰,其中四大部书对其载引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官修史书对其载引规模宏大,载述详实;文人别集对其载引相对偏少,多属单引。总体而言,较之唐五代,大有增益。北宋文人对陆贽及其奏议文的接受从其政治主张与文学风格出发,欧阳修以之为法,“三苏”以之为贤,其他文人亦对其评价颇高。是以,北宋各史书著述以《新唐书》、《资治通鉴》为代表为之定论,较之五代《旧唐书》,主观性增强,评价更优,基本可概述为“用兵治乱,真知灼见;行文撰言,曲尽其情”,初步确立了陆贽奏议文的经典性地位。
第三章主要探讨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的接受情况,立足南宋史实现状研究分析接受的新特点,乃其接受过程的鼎盛发展阶段。南宋陆贽文集版注兴盛,于前代基础上新增了《陆宣公文集》二十二卷、《陆宣公奏议》二十卷、《陆贽奏议总要》二卷等多个版本系统,并首次出现了第一部注本:郎晔注《唐陆宣公奏议》十五卷。总体而言,呈现出版注兴盛且多以综合本流传的特点。该时期帝学对其极为重视,以宋孝宗为代表之君主,通过下旨侍读东宫、进读于君等方式深刻推动了南宋君臣对其的接受与反思,最终以官学形式直接确立了其正统官方地位。该阶段对陆贽奏议文之载引较前代更为丰富,其中私修类书对其载引涉类丰硕,方式新颖;各类史书对其载引以古鉴今,经世致用;总集别集对其载引援引诸多,所录皆精。与此同时,南宋文人以朱熹、杨万里等为代表,将陆贽奏议文置历代变迁中加以观照,重构其当代价值与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以,陆贽为人为文为南宋诸家树立了坚实榜样,陆贽奏议文亦最终在南宋确立了其经典性地位。
要之,通过对陆贽奏议文在唐宋时期的接受研究,不仅能较为全面地于古代文学史中观照其人其文对后世之影响,亦能由此进一步探寻其经典化意义,继而助承中华文化底蕴。
绪论主要对奏议文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并立足于当今专著、期刊文献等,阐明陆贽奏议文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为本文的接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章以陆贽奏议文在唐五代时期的接受情况为中心,分析探讨该时期陆贽奏议文的流传、载引、批评与定论等,总体而言乃其接受过程的发轫初兴阶段。陆贽文集成书尚早,中唐权德舆、韦处厚遵以类相从之原则对其进行整理、编纂,存《翰苑集》十卷等,推动影响了唐代世人对其进行书写、评价与接受,提出其文道“与伊说争衡,与典谟接轸”,继而将其作为师法对象“亦章句待之”,接受程度较深。该阶段对陆贽奏议文的载引频率相对偏少,基本集中于《旧唐书》中对其进行较为丰富的载录与定论,基本肯定了陆贽为人为文“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的历史、政治和文化意义,为宋代陆贽奏议文的经典化奠定基础。
第二章主要论述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的接受情况,该时期科技、文化迅速发展,乃其接受过程的逐步繁荣阶段。北宋陆贽文集在唐代版本的基础上新增了《陆贽制集》二卷、《陆贽奏议》十二卷、《牓子集》三种版本系统,呈现出版本相对稳定且多以单行本行世的特点,并通过献上进呈、君臣推尊等方式影响了北宋诸家对其的接受与传播,初步确立了其官方地位。该阶段对陆贽奏议文载引颇丰,其中四大部书对其载引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官修史书对其载引规模宏大,载述详实;文人别集对其载引相对偏少,多属单引。总体而言,较之唐五代,大有增益。北宋文人对陆贽及其奏议文的接受从其政治主张与文学风格出发,欧阳修以之为法,“三苏”以之为贤,其他文人亦对其评价颇高。是以,北宋各史书著述以《新唐书》、《资治通鉴》为代表为之定论,较之五代《旧唐书》,主观性增强,评价更优,基本可概述为“用兵治乱,真知灼见;行文撰言,曲尽其情”,初步确立了陆贽奏议文的经典性地位。
第三章主要探讨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的接受情况,立足南宋史实现状研究分析接受的新特点,乃其接受过程的鼎盛发展阶段。南宋陆贽文集版注兴盛,于前代基础上新增了《陆宣公文集》二十二卷、《陆宣公奏议》二十卷、《陆贽奏议总要》二卷等多个版本系统,并首次出现了第一部注本:郎晔注《唐陆宣公奏议》十五卷。总体而言,呈现出版注兴盛且多以综合本流传的特点。该时期帝学对其极为重视,以宋孝宗为代表之君主,通过下旨侍读东宫、进读于君等方式深刻推动了南宋君臣对其的接受与反思,最终以官学形式直接确立了其正统官方地位。该阶段对陆贽奏议文之载引较前代更为丰富,其中私修类书对其载引涉类丰硕,方式新颖;各类史书对其载引以古鉴今,经世致用;总集别集对其载引援引诸多,所录皆精。与此同时,南宋文人以朱熹、杨万里等为代表,将陆贽奏议文置历代变迁中加以观照,重构其当代价值与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以,陆贽为人为文为南宋诸家树立了坚实榜样,陆贽奏议文亦最终在南宋确立了其经典性地位。
要之,通过对陆贽奏议文在唐宋时期的接受研究,不仅能较为全面地于古代文学史中观照其人其文对后世之影响,亦能由此进一步探寻其经典化意义,继而助承中华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