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膝骨性关节炎得气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量学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nin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初步构建灸效、灸感、灸时之间关系数据模型,探讨得气与临床疗效的量学关系。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陕西省中医医院招募的60名受试者。选取内膝眼、外膝眼两个穴位,采用热敏化腧穴探查法,寻找到热敏点,对热敏点进行温和灸,直到热敏灸感消失,每日1次,共治疗10次。记录每次得气灸感的分值、得气持续的时间及热敏灸出现的情况;于治疗第1天、第5天及第10天,记录症状量表积分及膝关节周径。分析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变化、膝关节周径的变化、热敏灸出现的情况,以及得气与临床疗效相关性。采用Microsofe office2003中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分别独立进行双人录入。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具体为症状积分及膝关节周径的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得气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结果:  1.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总体疗效明显,总有效率高达94.8%。  2.症状评分量表前后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总分、夜间卧床休息时疼痛或不适、晨僵或起床后疼痛加重、行走时疼痛或不适、最大行走距离、日常活动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坐位站立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  3.治疗前后膝关节周径的比较:治疗第1天与治疗前比较, t=0.75,P=0.46(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天与治疗前比较,t=2.40,P=0.01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0天与治疗前比较,t=4.39,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4.受试患者均出现热敏现象,热敏化腧穴与传统经穴高度重合,左右位置对称的穴位在57%左右。  5.受试者出现热敏现象后,穴位感觉强度有明显的差异,以左右内膝眼较为明显。灸感持续时间多集中在20~40min之间,占71.05%。热敏灸感中,透热出现率为100%,其次是传热和扩热,非热觉出现的频次最低。灸感指向以向膝盖下方为多,占81.93%。  6.疗效、W1(得气灸感量1)、灸时得出的回归方程为:(y)=-2.56+0.031X1+0.172X2。疗效、W2(得气灸感量2)、灸时得出的回归方程为:(y)=-2.90+0.041X1+0.18X2。  结论: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其临床疗效与灸时、灸感呈正相关。W1与W2都能显示得气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无明显差别。灸时的贡献比W1与W2均大。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这也是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计算机课程已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中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是最基础的部分,也是
目的:观察运用益肾疏肝颗粒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所导致的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  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方治疗血热夹瘀型围绝经期崩漏的止血疗效,并探讨本方止血机理。方法:收录40例符合标准的血热夹瘀型围绝经期崩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
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乾物質,和有效叶面积的大小有密切关系。測定其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密度、施肥、灌溉等栽培措施下的光合生产率、光能利用率,从而
  目的:本研究是从临床实践入手进行研究,并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下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点拨通督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本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这一切的达成都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缜密性,语言的连续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
  目的:比较河南省中医院近 5 年来经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中位生存期及 5 年生存率,以期客观的评价中医药在晚期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从表面上看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最佳状态,但认真品味发现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新教材,老教法”的感觉.主要
学案设计应以教学大纲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依据,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材料,并合理安排学案的难易度和题量,以及学、思、练的时间.本文主要从数学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要素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