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T-BNST神经环路在小鼠七氟烷麻醉诱导、维持及觉醒调节中的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dongjia1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吸入全麻药,如七氟烷,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其如何引起意识消失以及意识恢复的具体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解析其作用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全麻质量及安全性,更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对意识形成相关神经活动的理解。随着对睡眠-觉醒调节的神经网络机制的进一步研究,近年学者认为全麻药物也可通过作用于多个不同脑区特定靶点调节特定的神经递质发挥麻醉-觉醒调节的作用,而不同脑区之间形成的神经网络可共同调节麻醉-觉醒状态的转换。但启动麻醉-觉醒调节相关多个脑区和多种神经递质协同作用的关键靶点及其神经环路在何处目前尚不清楚。2018年Science杂志报道: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thalamus,PVT)谷氨酸能神经元是维持觉醒的关键,且在异氟烷麻醉下,光遗传激活小鼠PVT谷氨酸能神经元可促行为学及脑电觉醒。PVT主要为谷氨酸能神经元,可接收来自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PBN),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外侧下丘脑(Lateral hypothalamus,LH)等与睡眠/麻醉-觉醒调节相关核团的神经投射,且其神经纤维可广泛投射至边缘系统及其相关脑区。但PVT谷氨酸能神经元是否与七氟烷诱导、维持、苏醒过程以及麻醉敏感性有关仍未可知,且PVT谷氨酸能神经元具体向下游哪些脑区及其特定神经元类型进行投射,以及形成何种调控通路从而介导麻醉-觉醒状态转换,鲜有报道。终纹床核(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BNST)位于边缘前脑,主要通过投射到自主神经系统的中继核、下丘脑以及中央杏仁核等区域调控多种内分泌及自主神经反应,在应激、恐惧和焦虑等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光遗传或化学遗传学激活BNST的GABA能神经元均可促进小鼠从非快速眼动睡眠迅速向觉醒状态转换。此外,PVT的钙网膜蛋白(Calretinin,CR)阳性神经元对BNST有直接投射,PVTCR+-BNST神经环路介导饥饿促觉醒行为。近来研究证实了全身麻醉与睡眠-觉醒存在部分共同的神经环路机制。因此,我们推测PVT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对BNST也有投射,且可通过激活BNST的GABA能神经元调节七氟烷麻醉-觉醒状态的转换。基于以上科学问题,本课题组通过使用转基因小鼠,采用电生理、光/化学遗传学、病毒示踪、免疫荧光等技术,研究了PVT谷氨酸能神经元在七氟烷麻醉诱导、维持及苏醒过程中的作用,解析了PVT-BNST之间的突触联系,并探究了PVT-BNST神经环路在七氟烷麻醉-觉醒神经网络调节中的作用,且进一步探究了PVT-BNST神经环路对疼痛及焦虑行为的影响,为完善七氟烷的网络调控机制及进一步开发更安全有效且高质量的全麻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和结果第一部分PVT谷氨酸能神经元在七氟烷麻醉诱导、维持及觉醒中的作用方法:首先,采用c-Fos免疫荧光染色揭示PVT脑区在七氟烷麻醉下神经元活性的变化。其次,使用化学遗传学抑制PVT谷氨酸能神经元,观察其对七氟烷诱导及苏醒的行为学及脑电特征的影响。最后,使用光遗传学技术兴奋PVT谷氨酸能神经元,进一步验证PVT对七氟烷诱导及苏醒行为学的影响,并探究其对七氟烷麻醉维持期行为学及脑电爆发抑制的影响。结果: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清醒组相比,PVT区神经元在七氟烷麻醉下c-Fos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1)。2.行为学结果显示,在七氟烷诱导过程中,与对照组(h M4D-saline组和m CherryCNO组)分别相比,化学遗传学特异性抑制PVT谷氨酸能神经元(h M4D-CNO组)可明显缩短七氟烷翻正反射消失的时间即诱导时间(154.0±23.22 s vs.116.4±36.02 s,p<0.05;162.8±22.36 s vs.116.4±36.02 s,p<0.01),并显著延长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即苏醒时间(157.3±40.76s vs.266.5±84.22 s,p<0.001;168.9±45.08s vs.266.5±84.22 s,p<0.001),且抑制PVT谷氨酸能神经元使七氟烷诱导剂量与LORR效应曲线及七氟烷苏醒剂量与RORR效应曲线均左移。3.与对照组h M4D-saline组相比,化学遗传特异性抑制PVT谷氨酸能神经元(h M4DCNO组)使七氟烷麻醉诱导期delta频段能量明显增加(p<0.01),其余频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七氟烷麻醉苏醒期,与对照组h M4D-saline组相比,h M4DCNO组delta频段能量明显增加(p<0.0001),theta频段能量降低(p<0.01),其余频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七氟烷诱导过程中,与对照组(Ch R2-off组和m Cherry-on组)分别相比,光遗传激活PVT谷氨酸能神经元(Ch R2-on组)可增加七氟烷翻正反射消失时间(138.4±32.53 s vs.187.6±30.27s,P<0.05;143.5±27.59 s vs.187.6±30.27 s,p<0.05)。在七氟烷苏醒过程中,与对照组(Ch R2-off组和m Cherry-on组)分别相比,光遗传学激活PVT谷氨酸能神经元(Ch R2-on组)可明显缩短七氟烷翻正反射恢复时间(165.9±52.20 vs.101.5±26.59 s,p<0.05;158.5±32.55 s vs.101.5±26.59 s,p<0.05)。5.在七氟烷浅麻醉维持期,光遗传激活PVT谷氨酸能神经元可促行为学觉醒。在七氟烷诱导爆发抑制状态下,光遗传激活PVT谷氨酸能神经元可显著增加七氟烷爆发抑制中的脑电爆发的持续时间及频率,并使爆发抑制率(Burst-suppression ratio,BSR)从57±0.18%显著下降至14±0.09%,p<0.001),且脑电频谱分析显示delta、alpha、beta和gamma频段能量明显增加(p<0.05)。第二部分PVT-BNST神经环路的结构鉴定方法:首先将Cre依赖表达的顺向示踪病毒AAV-EF1α-DIO-Ch R2-m Cherry微量注射至vglut2-Cre小鼠的PVT区中,探究小鼠PVT谷氨酸能神经元的下游投射脑区,并通过辅助病毒及改造后的狂犬病毒和两种转基因小鼠(vgat-Cre:标记GABA能神经元和vglut2-Cre:标记谷氨酸能神经元)进行细胞特异性逆向跨单突触示踪,再结合vglut2荧光染色,以观察PVTvglut2+神经元对BNST的GABA能神经元和谷氨酸能神经元是否有直接投射。结果:BNST脑区可接受来自PVT谷氨酸能神经元的直接投射,BNST的GABA能神经元和谷氨酸能神经元都接受上游PVT核团的直接输入,且支配BNST的GABA能神经元和谷氨酸能神经元的PVT神经元绝大多数是vglut2+。第三部分特异性调控PVT-BNST神经环路对七氟烷麻醉诱导、维持及觉醒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遗传学特异性抑制PVT-BNST神经环路,观察其对七氟烷诱导及苏醒的行为学及脑电特征的影响。再使用光遗传兴奋PVTvglut2+-BNST神经环路,观察其对七氟烷诱导及苏醒行为学的影响,并探究其对七氟烷麻醉维持期行为学及脑电爆发抑制的影响。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在七氟烷麻醉诱导期,h M4D-CNO组(87.17±24.00 s)的翻正反射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h M4D-saline组(135.8±35.96 s,p<0.01)和m CherryCNO组(123.7±28.64 s,p<0.05)。七氟烷麻醉苏醒期,h M4D-CNO组(292.4±108.4 s)的翻正反射恢复时间明显长于h M4D-saline组(174.2±58.68 s,p<0.01)和m Cherry-CNO组(159.8±72.54 s,p<0.001)。而且,化学遗传学抑制PVT-BNST神经环路(h M4D-CNO组)可使LORR和RORR量效曲线均较对照组(h M4Dsaline组和m Cherry-CNO组)明显左移。2.脑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化学遗传学特异性抑制PVT-BNST神经环路可使七氟烷麻醉诱导期delta频段能量明显增加(p<0.0001),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delta频段能量明显增加(p<0.01),其余频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七氟烷诱导期,与对照组Ch R2-off组和m Cherry-on组相比,光遗传学兴奋PVTvglut2+神经元投射到BNST的神经末梢,即Ch R2-on组可延长七氟烷翻正反射消失时间(103.3±36.41 s vs.153.6±24.46 s,P<0.05;109.3±32.84 s vs.153.6±24.46 s,P<0.05)。在七氟烷苏醒期,光遗传学激活PVTvglut2+-BNST神经环路,即Ch R2-on组(106.9±22.47 s)较Ch R2-off组(168.6±40.53 s,p<0.05)和m Cherryon组(159.5±34.38 s,p<0.05)的七氟烷翻正反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4.在七氟烷浅麻醉维持期,光遗传激活PVTvglut2+-BNST神经环路可促行为学觉醒。在七氟烷诱导爆发抑制状态下,光遗传学特异性激活PVTvglut2+-BNST神经环路可显著增加七氟烷爆发抑制中的脑电爆发的持续时间及频率,并显著降低爆发抑制率,从43±0.10%降至3±0.40%(p<0.0001)。脑电频谱分析显示delta频段能量明显增加(p<0.05),其余频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四部分PVT-BNST神经环路对疼痛及焦虑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遗传学特异性抑制PVT-BNST神经环路,或光遗传学特异性兴奋PVTvglut2+-BNST神经环路,并通过采用von Frey丝测定机械阈值以及热平板实验测定热潜伏期阈值来观察其对疼痛行为学的影响,通过旷场实验及高架十字实验观察其对焦虑行为学的影响。结果:1.化学遗传学抑制PVT-BNST神经环路对旷场运动总距离及待在旷场中心的时间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增加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开放臂的时间及次数。2.光遗传学兴奋PVTvglut2+-BNST神经环路对旷场运动总距离无明显影响,但明显减少进入旷场中心的时间,且明显减少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开放臂的时间及次数。3.化学遗传学抑制或光遗传学兴奋PVT-BNST神经环路对机械阈值及热痛潜伏期均无明显影响。结论1.PVT谷氨酸能神经元参与七氟烷诱导、维持、苏醒及麻醉敏感性的调控。2.PVT谷氨酸能神经元对BNST的GABA能神经元和谷氨酸能神经元都有突触联系。3.PVT-BNST神经环路参与七氟烷诱导、维持、苏醒及麻醉敏感性的调控。4.PVT-BNST神经环路可参与调控焦虑样行为,但对疼痛调控无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锂离子电池(LIBs)具有能量密度高、稳定性好、无记忆效应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锂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锂回收工艺复杂且污染较大,严重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和应用。钠离子电池(SIBs)和钾离子电池(PIBs)由于Na/K资源丰富,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石墨是商业锂离子电池常用的负极材料,虽然其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等特点,但容量和倍率性能较低,难以满足电动汽车等产品长续
烯烃(包括其衍生物)是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是合成化学中的重要原料。烯烃可以通过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加成反应等转化成其它的线性化合物。与此同时,烯烃还能与其它化合物发生环化反应得到环状化合物,深受化学工作者的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几十年以来,大量有关烯烃参与的分子间环化合成环状分子特别是合成六元环状化合物的工作已经被报道。尽管如此,开发新的烯烃分子间环化反应合成六元环状化合物的研究工作仍然是必要的。
图在三维空间上表现为由线连接的点.三维空间中的点是图的顶点,连接它们的线是图的边.图G=(V(G),E(G))由非空顶点集合V(G)和不与V(G)相交的边集合E(G)组成.图G的亏格分布指的是序列:γk(G),k=0,1,…,其中γk(G)表示图G在可定向曲面Ok上不同的嵌入个数.图的欧拉亏格分布指的是序列ε,(G),i=0,1,…,其中εi(G)表示图在欧拉亏格为i的曲面上不同的嵌入个数.图的嵌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党培养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中共中央党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必然。本文以系统性分析的视角和方法,以初创于瑞金时期的中央党校为起点,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壮大,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沿着时间的线索研究“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统”的演化逻辑、内涵特点以及价值启示。从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理论教学、理论宣传、理论实践等五个维度系统概括中共中央党校在1933
唐代岭南国家化是唐王朝对岭南这一边缘地区进行的政治控制与整合。这一进程表现为“中央—地方”“华夏—蛮族”“本国—邻国”三对矛盾的演进,实现了岭南领土效益的提升。领土效益是国家从一块领土获取资源的能力。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其领土效益有高低之别,其中效益较高的可以称为核心地区,反之则为边缘地区。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岭南都是国家疆域内主要的边缘地区之一,而唐代则是岭南国家化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
土壤湿度是水循环和地表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反映土地退化与表征地表干旱信息的重要指标,关系到植被的长势、作物的生长状况与粮食的生产,同时也是水文、气候、农业、生态等领域的重要参数。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被动微波土壤湿度产品,这一系列的被动微波遥感土壤湿度产品提供了大面积范围的土壤湿度分布状况,为研究全球范围或大区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但这些土壤湿度产品的空间分辨率一般为25~
近年来,Filippov系统被广泛应用到人类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植物病害综合治理、农业害虫综合治理和自然界捕食者和食饵共存等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中.本博士论文主要研究了几类平面Filippov生物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包括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策略对植物病害动力学性质的影响、食饵避难所对于食饵-捕食者模型动力学性质的影响以及害虫综合防治策略对于害虫-自然天敌模型动力学性质的影响.本论文首先建立了两类具有阈值控
聚己内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生物医用型材料和环境友好型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金属基催化剂催化己内酯开环聚合是制备聚己内酯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有机锡、铝类化合物是工业上开环聚合制备聚己内酯的常用催化剂,催化活性高,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诸如催化过程副反应严重、聚酯分子量分布较宽、催化剂稳定性较低、催化剂残余带来的细胞毒性等,因而限制了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设计合成新型低毒、高效且稳定的
今天,有机发光器件(OLEDs: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经过几十年的积极开发,终于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OLED产品的身影,例如手机及电视显示屏、照明等。OLED器件的组成中,发光材料占有核心地位。截至到目前,主要有三代发展的比较完善的发光材料。第一代为传统荧光材料,制备的器件有很好的稳定性以及较低的效率滚降,但激子利用率上限仅为25%,限制
随着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缓解并解决这些问题,早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清洁可再生能源则是人们最佳选择。氢能由于燃烧能量大且燃烧产物为水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各种各样的制氢方法中,电催化水分解制氢由于一系列优势脱颖而出(如:产物H2纯度高,设备简单,可以直接用于燃料电池等)。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过电位高,催化剂耐久性差等。目前电解水制氢中最优的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