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由于其属于超致密,裂缝性气藏,储层具有“三超”——超致密、超低孔渗、超深和极度非均质性特征,故研究中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储层预测、裂缝预测、含气性检测及流体性质判别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和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提高富集带预测精度,加快研究区油气勘探进度。本论文在收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大邑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低孔低渗砂岩气藏,以天然气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其构造特征,分析其构造演化史;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目的层段沉积旋回进行了精细划分以及等时对比,建立了目的层段的沉积模式;运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震地层学、测井地质学和现代地球物理技术等分别对目的层段沉积微相,裂缝分布、储集物性等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以综合地质认识与地球物理判别技术方法相结合,实现了研究区有利含气富集带预测。通过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1)大邑地区地表与地覆具有极不协调的构造特征。地表为总体表现为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而地覆从T4以下表现为受北西、南东两翼断层控制的断背斜构造。其须家河组二段构造形态为受两翼断层夹持的背斜构造,圈闭面积为44.8Km~2,闭合幅度335m,两翼不对称,倾角50°~100°,构造的两翼为北西陡,南东缓,构造发育程度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加强的趋势。构造演化史分析揭示:该区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多期性和继承性,上三叠早期,工区内地层主要受到近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使地层发生褶皱,由于构造隆起幅度不大,发育的断层很有限,表明挤压、推覆作用并不强烈;到晚三叠末期—现今,地层受到了晚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强烈影响,北北西向的构造主应力逐渐增强,不仅使构造规模扩大,还形成了一批新的逆冲断层。2)大邑地区须家河组存在“须下盆”和“须上盆”,可划分为两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和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须家河组二段属于须下盆,沉积相研究证实大邑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主要属于以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的沉积环境,主要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堤岸、决口扇、水下扇和泛滥平原沼泽,其中泛滥平原沼泽环境主要发育煤系地层。地震相及沉积相平面预测证实:三角洲是研究区目的层段的主要沉积环境,在工区西北靠山局部地方可能有非主物源的水下扇等浊流沉积。其中三角洲平原分布范围较小,主要发育于工区南部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布较广,占据了整个主体构造。有利沉积微相以河口坝、水上以及水下分流河道为主,主要分布与工区主体构造部位。研究区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南—南东侧的隆升剥蚀区,但在研究区西北靠山带可能有近物源存在,古水流由西南向北东流,虽然沉积水体较深,但由于物源丰富,因而,沉积了含少量泥岩透镜体的大套河道叠置砂岩。3)大邑须家河二段有效储层主要分布在构造轴部,以裂缝孔隙型为主,为多期分流河道叠置的砂体,地震响应为,“弱振幅反射阴影带、高吸收、低波阻抗”。4)大邑须家河二段气藏盖层物性好、分布广、厚度大,具有形成大中型气藏的保存能力,其相关断层断距较小,断面泥岩涂抹作用强,断面剩余压力大,垂向封堵性好,气藏保存条件有利。通过含气性检测结果来看:构造主体部位,是油气聚集的指向带,含气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