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机构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市值19.67万亿,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71.53%,我国机构投资者从数量和规模上不断壮大,成为证券市场重要一股力量。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小股东缺乏对公司投资决策监督的动机,不愿支付较高成本实施监督行为;机构投资者有着资金优势、信息获取的多种渠道、信息分析的专业人员,因此对于参与公司治理、监督管理层经营决策有着天然优势,可以有效缓解中小股东“搭便车”的问题。理论上讲,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规模、信息获取、专业人才等多方面优势,可以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又能利用持股效应推举董事会成员、与高管直接沟通,参与重大项目的投资决策,因而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然而关于机构投资者是否扮演了积极监督的角色,已有文章的观点并不一致,本文从非效率投资的角度研究机构投资者是否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再从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现状来看,引起上市公司经营不善,甚至退市的原因有很多,非效率投资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通过阅读近两年*ST川化财务报告可知其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大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而这些资产减值主要表现在长期资产减值,占最大比重的是在建工程减值,进一步通过查看报表附注可知减值原因是一些重大项目升级改造完成后,不能达产达标,物耗成本较高无边际效益,无法有效组织试生产,因而确认减值损失。案例说明了非效率投资是上市公司经营不善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抑制非效率投资是文章的切入点。 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研究对非效率投资的研究角度多样化,主要以公司治理、代理成本、融资约束几个方向为契机进行研究,较少从机构投资者这一外部治理机制入手研究其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且由于对机构投资者分类不同,得出的结论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这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空间。 为了实现预期研究目的,本文将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探究了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包括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将文章落脚在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然后对研究框架进行解释,较为详细地指出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对可能的研究贡献和研究不足进行阐述。第二章文献综述,分为机构投资者和非效率投资两部分,通过整理回顾国内外学者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资源配置效率、公司治理和非效率投资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指出本文试图研究的主要方向。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包括第三章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分析、第四章实证研究设计和第五章实证结果分析。第三章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分析,首先对本文涉及的机构投资者概念进行界定,并进一步阐述机构投资者特点和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非效率投资的概念和模型也进行阐述;然后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自由现金流理论、股权结构理论;最后研究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为文章假设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实证研究设计,首先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非效率投资是否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后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治理作用分别进行检验,提出假设1;然后,结合机构投资者的基本属性和行为特征,按照持股是否稳定将机构投资者分为稳定型和交易型,以检验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有动力和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对非效率投资有抑制作用,而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则无意参与公司治理,对非效率投资没有抑制作用,提出假设2和假设3;最后,引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股权集中度因素,检验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在股权集中和股权分散不同背景下对非效率投资的作用程度,提出假设4。根据本文研究设计,选取2009年-2014年全部A股主板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为了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删除金融类上市公司,被ST及PT的公司,删除创业板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财务报表数据库,机构投资者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其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数量无数据库整理资料,只能分季度下载后整理,2009年至2014年共24期数据,使用STATA12.0统计软件进行实证检验。第五章实证结果分析,是机构投资者对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实证研究包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回归结果分析、稳健性检验。 第四部分解决问题,对本文的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给出政策性建议,包括第六章。实证结果表明:(1)总体来说,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非效率投资有显著的治理作用,将数据分组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也均有显著治理作用,这表明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发挥利益监督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影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2)稳定性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参与结果不同,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对非效率投资有显著抑制作用,这表明稳定型机构投资者由于持股稳定、不频繁换手、持有期限长,既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又有动力参与公司治理,使企业经营管理更有效率,项目投资更有效率;而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对非效率投资无显著影响,这充分说明了交易型机构投资者投机的本质,对改善公司治理并不关心,因此对非效率投资无显著抑制作用;(3)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在股权集中治理结构中对非效率投资有很好抑制作用,对分组数据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对投资过度的治理效果优于投资不足,这表明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可以发挥股权制衡的作用,对大股东“利益掏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在股权分散治理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无意参与公司治理,对非效率投资没有治理作用。 笔者结合机构投资者特点和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转变机构投资者投资理念;实证结果显示,稳定型机构投资者会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扮演“有效监督”的角色,所以应维持稳定型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治理作用,保持其长期持股稳定性,通过改善公司治理获得长期稳定监督收益;需转变交易型机构投资者投资理念,提高投资决策质量,减少投机行为,鼓励交易型机构投资者转变为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稳定型机构投资者;(2)改善内部治理,发挥外部治理积极作用;上市公司应在改善内部治理的同时,重视外部治理的监督效应,形成各方力量相互制衡、竞争性合作的常态,这样才能使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更加规范,投资决策更有效率;(3)放宽机构投资者准入资格,使机构投资者有更多自由参与企业经营各项活动和投资决策中去;(4)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完善机构投资者法律法规;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降低内部股东和外部股东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此外,我国法律对机构投资者的约束只有准入制度,较少有惩罚规定,应进一步完善机构投资者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试图从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和对机构投资者分类研究两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合已有文献研究和结论,本文有一下两个方面的贡献:(1)学者对非效率投资者的关注度很高,主要从自愿性信息披露、会计稳健性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入手研究,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及其异质性特点涉及较少,本文以机构投资者治理作用作为新的研究方向,检验资本市场上这一新兴力量的治理作用,以解释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依据;(2)本文在对非效率投资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考虑机构投资者整体对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作用,还对机构投资者按照持股稳定性指标进行分组,研究持股稳定性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作用是否有所不同,更进一步研究了股权集中和股权分散不同股权结构下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作用,以期能更直接有效地反映机构投资者行为偏好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本文的局限在于:首先,在Richarson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本文考虑了成长机会、现金流量、企业规模等多方面因素,但会影响企业投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投资偏好、政治关联等,这些因素大都无法准确量化,因此暂未加入回归模型,这也是文章可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其次,文章试图通过公司治理来解释机构投资者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虽然已经引入高管薪酬、关联方占款等内部治理因素,引入第一大股东持股做稳健性检验,但公司内部治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如还有股权制衡度、董事会特征等因素,未来还需要将更多的治理因素纳入研究范围;此外,模型中没有将内部治理相关指标作为主要变量,也没有体现内部治理中介作用,这将是未来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