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佐匹克隆(Zopiclone)为新一代吡咯酮类镇静安眠药,有催眠、镇静、抗焦虑、肌肉松驰和抗惊厥作用,由于起效快、药效强、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逐渐取代了苯二氮?(benzodiazepines,BZDs)类药物,成为治疗睡眠问题的首选药物和常用药物。早期研究认为佐匹克隆是没有严重副作用的安眠药物,且临床效果优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佐匹克隆的大量使用,其危害逐渐显现并为人们所了解和重视。在国外,与佐匹克隆相关的死亡案件时有发生;而近年来国内也时常出现一些利用佐匹克隆进行自杀和麻醉犯罪等的案件。但国内外对佐匹克隆的研究多集中于药效学、药物动力学、作用机制及机体内佐匹克隆的测定,有关佐匹克隆法医毒物动力学(Forensic toxicokinetics)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报告较少,需进一步系统研究。本课题拟通过对佐匹克隆的死后再分布(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PMR)、检材保存方法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推测死者死亡时体内佐匹克隆的含量和佐匹克隆对人体的影响,为尸检时检材部位的选取和死亡原因的推断提供参考。最后,探讨了死后再分布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目的:1.测定不同死亡时间的佐匹克隆染毒大鼠心、肺、肝、脾、肾和脑中的佐匹克隆含量,获得佐匹克隆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尸检时选取检材的提取部位提供参考,同时推测死者死亡时体内佐匹克隆的含量,为死亡原因的推断提供帮助。2.检测佐匹克隆染毒大鼠肝脏中佐匹克隆含量在冷冻保存下的变化,获知其变化规律,以获得尸检提取时肝脏中的佐匹克隆含量的精确数值,为死亡原因推断提供参考,同时为检材的保存提供意见;3.对佐匹克隆染毒大鼠的肺、肝、脾、肾和脑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探究佐匹克隆对机体组织结构的影响,为明确机体是否佐匹克隆中毒提供参考,并为死亡原因推断提供帮助。方法:1.死后再分布: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以1/4 LD50(750 mg/kg)剂量灌胃,2 h后立即采用颈椎脱位处死,处死后仰卧位放置于室温(25℃)条件下,分别于死后第0 h、6 h、12 h、24 h、48 h、72 h解剖提取大鼠心、肺、肝、脾、肾和脑,提取的脏器立即处理或放置于-20℃冷冻保存待检。二氯甲烷对脏器进行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脏器中佐匹克隆含量;2.保存实验:雄性SD大鼠6只,体重300±20 g,精确称量1/4 LD50的佐匹克隆标准品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与水配制的混悬液内混匀,吸取溶剂对相应大鼠进行灌胃染毒处理;2 h后立即处死,提取大鼠肝脏0.5 g用于佐匹克隆含量检测,其余检材保存于–20℃待检。分别于冷冻15 d、30 d、45 d、60d、90 d后提取称量肝脏进行检测;3.组织病理学观察:雄性SD大鼠6只,以1/4 LD50(750 mg/kg)剂量灌胃,灌胃后观察大鼠症状表现,若大鼠在24 h内死亡,则直接解剖提取大鼠心、肺、肝、脾、肾和脑,提取后以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待检;若未死,则在第24 h采用颈椎脱位处死,处死后解剖提取大鼠心、肺、肝、脾、肾和脑,提取后以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待检。结果:1.死亡当时分布:死后0 h佐匹克隆在各脏器中的含量高低依次为肺、肝>肾>心、脾>脑;2.死后再分布规律:心脏中佐匹克隆含量死后0~12 h升高,12~24 h下降,24~72 h上升,但24~72 h总体趋势平缓;肺脏0~72 h总体趋势下降;肝脏总体趋势上升;脾脏0~12 h总体趋势上升,12~24 h下降,24~72 h上升;肾脏0~12 h上升,12~24 h下降,24~72 h上升;脑0~12 h上升,12~24 h下降,24~72 h上升,但24~72 h变化较小;3.在-20℃冷冻保存情况下,肝脏中的佐匹克隆含量存在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4.佐匹克隆中毒大鼠存在脑水肿、肝脂肪变性和水肿、肾水肿现象、多器官淤血。结论:1.佐匹克隆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对存在佐匹克隆中毒情况的死者进行死亡原因推断时需要注意;2.初期肝和肺中佐匹克隆含量比较高,若死亡时间较短,提取肺和肝进行检测效果较好;总体而言,心和脑中佐匹克隆含量变化较小,若死亡时间较长,应提取心和脑进行测量分析,减少死后再分布的影响,提高死亡原因推断的准确性,而肝脏作为法医毒物分析中的常用检材,其佐匹克隆含量逐渐升高,影响死亡原因推断,需要高度重视;3.在-20℃冷冻保存情况下,肝脏中的佐匹克隆含量存在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应尽快进行检测,若保存时间较长,需考虑含量变化,或使用影响更小的保存方式。4.佐匹克隆中毒大鼠存在脑水肿、肝脂肪变性和水肿、肾水肿现象,对死亡原因推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