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全球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正在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其中,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80%是由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因此节能、提效、减排成为新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全球城市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2%,但是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却分别高达75%和78%,因此城市成为了减少碳排放的主阵地。在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是同步出现的,且城市碳排放占据中国排放总量的70%,在这种背景下“转方式、调结构”对于促进经济稳中有长和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产业协同集聚和发展可以通过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高端化等途径成为“稳增长、促减排”的重要突破口。然而,目前系统探讨集聚和减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产业和省级尺度上,直接从产业协同集聚的视角考察城市碳减排效应的文献较少。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城市碳减排效应进行系统且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和碳减排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重点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分别对产业协同集聚、碳排放以及产业协同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第三部分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理论分析,首先,基于静态视角和动态演进视角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产业协同集聚影响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作用路径;其次,基于STIRPAT分析框架,构建了产业协同集聚影响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理论模型。第四部分是产业协同集聚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测度和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以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各个城市的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和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在测算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第五部分是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实证分析,利用GMM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和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并对其中的异质性进行考察,进而对影响机制进行了简单分析。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主要对以上各章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梳理,并据此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理论分析来看,研究发现:(1)基于静态视角,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影响能源消费碳减排的内在机制主要经由产业集聚引致的规模经济效应、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竞争效应等实现,同时基于行业异质性和集聚外部性的不同,产业协同集聚的碳减排效应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2)基于动态演进视角,产业协同集聚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起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在这整个过程中,产业协同集聚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3)基于作用路径,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两条路径,促进产业链由低端向中高端转移,进而影响能源消费碳排放。第二,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测度和时空演化特征分析来看:(1)长江经济带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全行业协同集聚指数在2003-2008年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下降速度较快,而后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且具有明显的城市异质性特征。(2)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15年间累计排放了212.12亿吨能源消费碳排放,由2003年的8.04亿吨上涨至2017年的16.82亿吨,年均增长率为7.90%,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从组成结构来看,工业部门一直是城市产生能源消费碳排放最多的部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部门产生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次之。对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和绩效而言,城市平均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基本一直保持下降的态势,且呈现出由化石能源相对稀缺的下游地区向相对丰裕的中上游地区不断增强的趋势;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基本均处于较低水平,且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基本保持下降趋势。第三,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影响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1)制造业整体集聚和产业协同集聚整体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产业协同集聚的这种影响更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全行业集聚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2)从生产性服务业异质性来看,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更显著。(3)从城市异质性来看,长江经济带上、中游城市产业协同集聚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但是并不显著,而下游城市这种关系较为显著。(4)从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外部性效应异质性来看,制造业集聚的马歇尔外部性效应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全行业协同集聚的雅各布外部性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5)从城市区位异质性来看集聚外部性效应异质性对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对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全行业协同集聚的雅各布外部性和制造业集聚的马歇尔外部性而言,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均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且这种影响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更显著。第四,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影响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1)从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的全样本回归结果来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2)从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的门槛效应来看,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城市碳排放绩效存在三重门槛,门槛值分别为1.106和1.357。(3)从生产性服务业异质性和城市异质性检验结果来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长江下游城市和大城市产业协同集聚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与非低碳试点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相比,低碳试点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产业协同集聚的碳减排效应更显著。(4)从时期异质性来看,2003-2010年间,产业协同集聚对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一直是负向抑制的,但这种负向影响并不显著;2011-2017年间整体产业集聚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5)从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外部性效应的异质性来看,制造业集聚的马歇尔外部性和产业协同集聚的雅各布外部性均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在整个研究阶段,制造业集聚的马歇尔外部性效应对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力度更大,无论是正向促进还是负向抑制。(6)从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分解项的影响来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碳减排目标。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关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测度方法方面,本文在IPCC核算清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中国自身的实际,借鉴CEADs团队的研究成果中适合中国实际的排放因子和碳氧化率,利用十七种一次能源核算了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各部门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将其总和定义为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第二,关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方面,现有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分析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专门研究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城市尺度产业协同集聚的碳减排效应。第三,关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衡量方面,在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指标选择上,本文不再局限于采用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等指标,更选用了城市层面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绩效指标。第四,关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影响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内在机制方面,本文通过对比制造业集聚的马歇尔外部性效应、波特外部性效应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雅各布外部性效应,探究了相比于制造业整体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于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和绩效的影响程度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