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曾经是预防、控制犯罪卓有成效的国家,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犯罪像洪峰一样逐年上涨,犯罪种类增多,规模升级,危害加剧。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犯罪率就开始持续攀升,没有下降。近两年更是一年比一年高。早在1980年时,原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所长戴宜生就对中国的治安形势做出了分析,认为之后的20年,中国的犯罪率每年会增加14﹪。然而,实际上2000年初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大概在18﹪-20﹪。据资料显示,九十年代中期发案率上升到80年代前半期的8倍,2003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刑事案件439.4万起;2004年,这一数字上升至471.8万起,查处各类治安案件536.6万起;2005年1至6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立刑事案件213.1万起,立案与去年同比上升3.3﹪,金额上升89.6﹪,总金额达到581.1亿元。在我国经济改革中,由于经济体制转制的推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起来的同时犯罪问题也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犯罪率上升和民众不满意是因为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全解决,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流动人口也在增多,这几个主要的大问题没有解决,犯罪率就不可能下降,安全感也不会上升。要解决犯罪高峰的问题,并不是靠几次简单的“严打”和“高安全感”数字就能解决的。因此,如何控制犯罪问题已被一些学者称作为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始终不能找到治疗这一顽疾的有效药方。
“经济分析”作为一种方法和思维工具日益渗透到广泛的“非经济”领域的人类行为的研究中,像对犯罪、婚姻、种族、习俗等问题的研究,并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准确的数学计算而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的一面,犯罪行为也不例外。犯罪问题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预防犯罪,经济学的贡献在于将犯罪理解为理性的活动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注重防范犯罪的司法活动的效率,提供了新的约束犯罪的思路。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引起的思想解放,已经改变了人们对犯罪问题的传统的、片面的、僵化的认识,人们的目光已经从仅仅追求形式的完备转移到追求经济效益上。忽视经济效益比较的犯罪政策选择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发展,从经济效益的角度选择预防打击犯罪政策的现实意义正逐步为大众接受。
在我国的犯罪率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的情况下,不妨加大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犯罪的研究,运用经济学知识认识、分析犯罪行为的特殊性,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认识犯罪行为,为研究犯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和新的理论研究方法。同时,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也要求国家对犯罪造成的损害和国家为之预防、治理付出的代价进行核算,以便找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护方法,并运用于司法实践和社会控制改革领域,以尽可能节省我国的司法资源,最大程度的预防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