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代,时经千年,社会发生极大变化,汉语的词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选取春秋时期的语录体代表作品《论语》和战国中期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作为语言材料探讨先秦时期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变化。《论语》是东周时期经典著作,著笔虽有先后,但编著却起于春秋末终于战国初,代表了春秋时期的语言风貌。而《孙膑兵法》残简1972年才出土,因其长眠于地下而免遭后人讹传,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上古汉语语法最为真实的语言材料。本文通过对两书中三大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研究,并通过与远古时期甲骨刻辞词类系统的对比,总结了先秦时期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在语法方面的重要变化,指出这一时期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形成多功能交错的局面,从而带来了词类活用、词的兼类现象的发展,使得上古汉语形成了一个更丰富、复杂的语言系统。 论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先秦时期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句法功能多样化的特点,分为四个小节。第一小节,论述名词功能的多样化。指出先秦时期名词在继续承担其在甲骨文时代作主语、宾语、定语句法功能的同时,还开始自由用作谓语,构成判断句。另外还论述了一般名词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临时用作状语,表示多种语法意义。第二小节,论述动词功能的多样化。指出在甲骨文中一般只作谓语的动词,在周代虽然主要仍用作谓语,但是作定语的用例大量增加,同时还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和状语。第三小节,论述形容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形容词在甲骨文中主要用作定语,也用作状语和谓语,而到了周代,作状语和谓语则成为形容词的主要功能,同时形容词还可作主语、宾语。第四小节论述一词多功能与词类划分的关系。指出实词在充当句法成分时存在一个优势对应现象,这使得词的基本句法功能和临时句法功能产生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因此词类划分的语法功能理论和古汉语一词多功能的实践在实质上是不矛盾的。 第二部分:剖析先秦时期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复杂化的特点,指出这一时期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交互发展,情况复杂,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论述三大类实词的活用。指出先秦时期名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大量应用,以及名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的现象也比较普遍。第二小节,论述两个问题:一是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判别,通过对《论语》、《孙股兵法》两书例证的辨析,指出要判断一个词到底是兼类还是活用,要注意从考察字形人手,着重分析词的本义及词义的引申情况,同时还应注意运用词频统计的科学方法。二是词的活用和兼类的关系。指出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因果联系的,从词义的发展来看,某些词的活用逐渐变成常见现象,其萌芽时期的临时意义就变成确定的常用意义,这样,活用就成为兼类词形成的途径之一。此外,词类活用和词义引申都是词义运动的表现形式,两者导致词的兼类是从语法和词汇两方面对同一现象的阐释,归根结底是词义运动导致了词的兼类。 论文通过以上分析论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先秦时期,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多样化、复杂化的变化发展,形成了多功能交错的局面,带来了词类活用、词的兼类现象的发展。 二、周代以后,词类活用现象较之甲骨文时代更为普遍,最突出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大量使用,也有名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还有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的。 三、从历时角度看,词类活用是兼类词产生的途径之一。词类活用和词义引申都是词义运动的表现形式,归根结底是词义运动导致了兼类词的产生。从共时角度分析,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相互交错,要对两者进行辨析,应从考察字形入手,着重分析词的本义及词义引申情况,还应注意统计词频。 为弥补专书研究对于断代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本文在撰写过程中还注意运用统计和对比方法,同时参考同时期其他文献典籍,多方撷取例证,以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