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是世界著名的中国籍作家。My Country and MyPeople这部用英语创作的著作是一位中国作家向西方系统地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西方读者中有很大的影响,并且为林语堂赢得了国际名声。 “互文性理论”是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文本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形成的。翻译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鲜明互文性特征的精神活动,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是充分可行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本文从互文性这一概念的理论来源着手,将互文性置身于翻译实践中,以Fairclough的互文性理论为框架,主要从显性互文性和成构互文性两个方面对MyCountry and My People中出现的互文现象及其两个中文译本的不同处理进行分析,并辅以对文内互文以及文本在接受语境中的互文关系进行探讨,试图从互文性角度对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的译本比较研究做出贡献。 通过对比分析,文章得出了以下主要发现:从对互文指涉的翻译来看,合译本在文本本身和读者接受性的意义上来说都更具有互文性,郑译中大量使用省译和增译并出现诸多错译,使译文逊色不少;从语言表达上来看,合译本使用较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而郑译的语言风格杂合了白话文与古汉语,略显生硬冗长,并可能导致读者的误解;从译本的总体表现来看,二者皆有各自的闪光点,也分别存在不少谬误,揭示出互文性翻译对于译者的博闻强识和严谨态度的要求。 由此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在翻译中,译者应当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发现原文的互文符号,调动并探究相关知识,努力生产与原文具有相同互文效果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