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击队员》的作者维迪阿达·苏拉吉普萨德·奈保尔是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已声誉卓著,被前辈和同辈作家、评论家推崇为"在世的英语作家中的佼佼者",具有"卓越的才能",是"唯一摆脱因袭和影响的作家".他被誉为"世界作家",而他本人则自称为"世界公民".他在英国政府统治着的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殖民地环境中长大成人,后又定居英国.虽然印度对耐保尔来讲是陌生而遥远,虽然他从未在那里生活过,但他的家庭却始终烙守看印度的传统习俗.特殊的经历和背景使他必须在三种文化中,即他记忆中的祖籍印度、伴他成长的西印度殖民社会和他所读到的英文小说的世界中寻找自我和对世界的理解.他的小说、散文、和游记都主要描绘了从印度至非洲、加勒比地区等的发展中国家的动荡、不安、暴力和绝望,及帝国主义给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体现出了前殖民地国家本土文化受到的冲击和不彻底的自由感,及后殖民时代的殖民地人民精神家园的失却,被迫移居为流民造成的历史的失重,以及随之而来的挥之不去的虚无情绪. 小说《游击队员》是维·苏·奈保尔的一部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丰富心理内涵的作品,曾被美国著名作家保尔·瑟罗评价为"非常完美的作品",它强化了耐保尔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前殖民地国家尽管获得了独立,但由于经济不发达其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仍然无望,在文化上依然对第一世界国家的所谓主流文化进行戏拟、仿效与衍生等.从而栩栩如声地描绘了前殖民地的边缘化角色.该小说成书于1975年,故事背景是1970年发生在加勒比岛国的"黑人力量"运动,但小说并不直接讲述政治事件,而是围绕吉米、简和罗奇三人之间的戏剧性事件,揭示该地区混乱的政治和复杂的现实."黑人力量"运动成员吉米是一个具有中国血统的混血儿,是所谓不黑不白的"金色"人的悲剧角色,受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他的必然命运是被其他族群所利用或抛弃;来自前宗主国的自人罗奇是所谓的南非前革命者,他在岛上享有一定的特权但不相信民众,利用自己坐过牢的经历捞够了政治资本但最终也被抛弃了;被称作"白老鼠"的简,是有着加拿大国籍却在伦敦有房产的白女人,来到第三世界寻找刺激的激进分子.在后殖民时代,历史与现实的因素使他们对自己命运的把握无能为力,因而他们都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各自的"边缘"性格.该文主要论述耐保尔在《游击队员》中所体现的边缘性主题,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三部分.第一章探讨耐保尔作品中边缘性主题的形成原因及过程.耐保尔来自前殖民地国家,有着混杂的文化背景,却在西方的大都市里写作,可谓一位"无根"的作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游牧知识分子,足迹踏遍加勒比海地区及亚非大陆等地区,因此,其作品中边缘性主题的形成深受其特殊的家庭背景特别他的父亲,成长的社会环境特别人口少数的印度移民与人口众多的黑人的关系,及游历见闻和对写作的追求的影响.了解这些对于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了解他的其他作品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二章是对主题思想的研究,主要围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阶级、人种、性别及性爱等来予以探讨.环境描写是这部小说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耐保尔关注后殖民时代的"半成品"社会的真实写照,生动的表明了原宗主国的主体地位和殖民历史的危害.而以经济地位和肤色为基础的个体的社会地位则表明了原殖民地国家对第一世界国家的依附关系和社会的不稳定性.小说中主人公的性关系也成为支配与被支配、权利与压迫的现实之象征.西方的文化政治优势,以白人妇女简对前殖民地男人的性强势表现出来,后者的文化政治劣势则以男人的施虐表现出来.在施虐的背后却是内心深处强烈的不安全感.耐保尔以肤色和性关系的象征表明了现实中第三世界的"文化无力感"与政治支配权的深层象征关系.第三章则通过对人物塑造的分析更深刻地关照边缘性主题.耐保尔在该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白人简和黑人领袖吉米这两个"边缘人",以代表日益衰落的前殖民国家的白人和所谓独立了的原殖民地的本土人.耐保尔在自己的创作中带有浓厚的族群自传和个人自传的性质,其创作行为本身和作品的丰富内涵深刻地反映了作家自己和被征服者的"边缘人"的生存境况和生存难题.该文通过对《游击队员》的分析,指出边缘性主题是耐保尔创作的重要特点,是深入了解其作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