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简称扩心病)是指伴有心室扩张和(或)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的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心肌疾病,DCM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是造成顽固性心衰的主要原因,终末期心衰时心脏移植是唯一的有效治疗方法。DCM生存率较低,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有的研究认为DCM的发生主要与感染(主要是病毒性感染)、自身免疫炎症因子的介导、遗传因素、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相关。抗心肌线粒体腺嘌呤核苷异位酶(Adeni nenucleotide translocator,ANT)抗体是存在于DCM患者血清中的一种抗心肌抗体,因其特异性和检出率高,被认为是免疫学标志物。抗ANT抗体可以导致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和心肌细胞的收缩、死亡,最终引起心肌受损,心功能下降。目前国内外研究均证明抗心肌抗体与DCM发病、病程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目的在于探讨抗ANT抗体和DCM预后、转归的关系。 方法:对2015年-2016年就诊于我院的27例以劳累性心悸、乏力、水肿等为主诉的患者进行DCM的诊断,符合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组。对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抗ANT抗体检测﹑并根据抗体检测的结果,分为抗ANT抗体阳性组和抗ANT抗体阴性组,同时入组患者完成(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NT-proBNP、血脂、血糖等)相关检查,收集患者心肌炎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一般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前瞻性研究? 结果:对抗ANT抗体阳性和抗ANT抗体阴性两组DCM患者的基线情况比较,结果发现在年龄、病史长短、有无吸烟、有无饮酒、性别(男/女)、收缩压、心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心肌炎病史,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基线材料均有可比性。对所有入组的患者进行电话或来院随访,共随访26例,1例因蒙古国患者而失访,将发生死亡和因心衰再次入院定义为事件。结果示抗体阳性组随访17例,再次因心衰住院13例,因心衰在院死亡1例,在家中猝死1例,抗体阴性组随访9例,再次因心衰住院2例,死亡0例,抗体阳性组中事件发生率为88.24%,抗体阴性组中事件发生率为22.22%,P值为0.0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抗ANT抗体阳性与事件发生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示抗体阳性和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R=0.474,P=0.012),提示抗ANT抗体阳性率越高,发生事件的几率越大。抗ANT抗体阳性组与抗ANT抗体阴性组相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更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如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缩短速率(LVFS)、心胸比例、NT-proBNP及心功能等项目虽有差异,但统计学无意义。对抗ANT抗体阳性和LVEDD、LVE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示抗体阳性和LVEDD呈正相关(R=0.483,P=0.011),与LVEF呈负相关(R=-0.435,P=0.023),提示抗体阳性率越高,LVEDD越大,LVEF越低。对DCM患者的抗ANT抗体滴度与有无心肌炎病史进行两因素相关分析,结果示抗体滴度水平和有心肌炎病史呈正相关(R=0.683,P<0.05),提示有心肌炎病史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抗ANT抗体水平越高。对抗ANT抗体阳性组和抗ANT抗体阴性组其他相关检查情况的比较,结果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素、肌酐、血糖、白细胞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抗ANT抗体阳性组和抗ANT抗体阴性组在入院时血脂、肾功能、血糖、白细胞总数无区别,这些因素不是导致两组发生心功能不全和反复住院以及死亡的原因。 结论: 1.抗ANT抗体阳性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事件发生几率较阴性组高。 2.伴有抗ANT抗体阳性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扩张更明显,左室收缩功能越差,再次住院和死亡发生事件几率越高。 3.有抗ANT抗体阳性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更多伴有心肌炎病史。